记得学生时代,每当放学铃声响起,总会与死党狂奔向学校附近的文具店,那时候用的几乎都是晨光、爱好、真彩这些牌子(无印良品文具那是很久之后的事了),淘些可爱的文具,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

但长大后,对待文具开始马虎,习惯了办公室毫无个性的文具后,我们从文具控少年变成一年写不完一根笔芯的新时代青年。

与此同时,街上的文具店越来越少,似乎商贩已经放弃了文具市场的角逐,只剩下校园门口,那些大叔大妈的小店还在坚守。

但事情也没有坏到文具店从此要销声匿迹的地步,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复兴,开始改走精致路线了。

大概一年前,香港开了一家独具特色的文具小店“文簿具社 Journalize”。外表装修透着一股性冷淡的气质(是用心装修过的),位置就在铜锣湾高士威道香港中央图书馆对面的马路,目标客户非常明显——文青和伪文青。

据说这家店才开张两年,店主就几度想要关门大吉。

看看地理位置就知道为什么了——仅一街之隔,便是诚品、LOG-ON等大店,各自之间已经竞争激烈,文簿具社 Journalize简直是夹缝中求生存。

原本打算如果到去年九月还是入不敷出,就要收手了,好在年底的时候,文簿具社在网络上意外走红,才免去了关店的危机。

来仔细看看这家生存一波三折的文具店。落地透明的门窗,室内灯光温馨,沿着四周墙边的柜台整齐摆放着笔记本、笔、卡尺、月历等各种文具。店内正中间有一张长方柜,同样是聆郎满目的商品。

店里只有一个服务员,就是正端坐在收银台的老板——20岁的青年Jerry,还在读大学,清秀瘦削,从来不对进店的人拼命推销东西,只是坐在那里面带微笑,甚至还有些小羞涩。

这是Jerry人生中的首个创业项目,从选址、店名设计、室内设计到采购、铺货、销售、运营,都是他一个人。这跟他大学学的中医专业毛线关系都没有,一切只因为他是个十足的文具控。

“其实文具还有好多种,我想卖一些香港人通常找不到的文具,这样能让给大家多一个角度看文具。”所以在这个不足23平米的空间里,摆满了全球各地的品牌文具,店主几乎在每一个外国品牌下面,窝心地手写了中英双语介绍。

镇店之宝可以说是这款号称“文具界瑞士军刀”的多功能卡尺笔,是所有建筑师、设计师与工程师等人群的必备武器。

除了最基本的圆珠笔功能以外,这支笔还配有游标卡尺、直尺与量规等功能,出自有着69年历史的德国文具品牌CleoSkribent ,售价300元人民币左右。

也有号称世上最顺的铅笔——Mirado,你看那相呼应的LOGO,绕成那样了还笔画均匀顺畅。不是自己打脸,真的比中华牌的铅笔顺很多,售价每只18RMB。

还有最坚不可摧的纸张——StonePaper,店里的一款笔记本,来自西班牙的品牌Miquelrius,纸质用的就是“石头纸”,湿了也不怕(感觉用来写情书最合适不过,说明爱情可以像这封信一样,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其实经得起风浪雨水。)

橡皮擦,文具盒里必不可少的文具之一。文簿具社最畅销的橡皮擦,来自西班牙的著名文具品牌MILAN(创立于1918年,现今已有超过八十种橡皮擦)。除了店里所售的三角形徽章形状,还有鹅卵石等各种造型,几乎被所有文具控们列入收藏列表。

当然也有一些大众点的品牌,比如诚品有售的这款Traveler’s Notebook(谢霆锋在《12道锋味》里不离手的本子),在文簿具社的售价要比大的精品店里便宜一点。

能拿下Midori品牌的代理,Jerry还挺自豪——“日本品牌非常注重品牌形象,要取得代理权,还得先面试,甚至还会派人来港实地考察,不是我们选择他们,而是他们选择我。”

Midori——日本最顶级的生活文具品牌

其中最出名的“旅行者笔记本”

在全球有无数的拥趸

文簿具社就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要什么有什么。

这源于Jerry的文具情结,“中学时,有同学常常赞叹某款铅笔既好用又好看,于是开始对文具大发好奇心,后来看书,才知道笔的历史和来源,一研究就爱上了,开始沉迷于搜寻各种特色文具。”

竹笔是“万笔之祖”,比毛笔更早被应用

制作时,笔头一端被削成笔尖形状

尖端划开一道裂缝用来蘸墨

早期的玻璃笔,用法与竹笔相似

Jerry深谙每一种文具的产地、特色和设计。一直到两年前,他觉得对文具的了解已经够资格去开一家店时,果断向父母提出了开店的想法。

“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有胆开这家店,可能再过几年,就没这个胆量了”。开店时,Jerry才19岁,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积蓄,全靠父母掏钱支持。

Jerry并不是富二代,父母都不是生意人,选址在铜锣湾月租每月三万五人民币。一开始以为开在开在中央图书馆旁边,人流量跟受众都挺符合,却没料到生意曾差到每日只卖了20元港币。

柜台上的精致摆设

家人的支持有限,去年年底,Jerry都做好关店准备了,好在真正的文具爱好者们通过网络上的几篇报道(《蘋果日报》就曾报道过),发现了这家特色小店,人流量增多,营业额翻了三倍。虽然离收支平衡还很远,但至少让他看到了继续开下去的希望。

老实讲,靠卖文具发家致富几率不大,也根本不是Jerry的初衷,他只是希望香港能有这么一家独一无二的文具店,而他有一个地方安放自己的兴趣爱好,仅此而已。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Jerry那么幸运,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去实践它。小店骨子里有着一份清新脱俗的气质,真希望这家店能好好开下去,说不定知名度再高点,转眼就变成香港新地标了。

感谢城市的角落有这些自力更生又用心良苦的店铺,让我们离文化荒漠的到来远一点。

(来源: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