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各大社交媒体,你总是能够很容易地看到许多来自大学生的吐槽。“大学知识越来越没用了”,“用最努力的青春,换最水的大学”……

在离开学校奔向社会之后,许多人震惊地发现,自己花费四年乃至更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让自己在工作里如鱼得水。大学和工作,只能说是关系不大。

从实习开始,大部分人都需要学习一套新的工作技能。甚至有人大胆开麦,说在企业工作半个月抵得上在大学听课半年。

大学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如此割裂?

脱节,从培养方案开始

许多人开始实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大学生涯里什么工作技能都没学到。

以近年大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量学生读完本科,还只会把课程需要提交的代码打包成压缩文件上传,而不知道Git(代码管理平台)[1]。

上课时使用的IDE(集成开发环境)也是20世纪末发明,只能编译C语言的vc6.0,而企业早已开始使用能编译各种主流编程语言的vs code。

因此初入职场的码农们,都需要先自学许多程序使用技巧,才能熟练产出代码。

新程序员工作中面临从旧IDE转向VS Code的挑战/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程序员工作中面临从旧IDE转向VS Code的挑战/图虫创意

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不同的专业里广泛存在,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陈旧的培养方案。

长久以来,本科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之间都格格不入。

根据麦可思《2023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近五年来本科工作与专业相关毕业生对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一直保持平稳,没有提升。2022届学生里,有59%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36%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

但这个问题很难被解决。

因为如今各大高校的培养方案大多是根据教育部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3][5]。原则上每四年修订一次,其他年份根据需求进行优化[3][4][5]。

而受限于学界传统与师资力量等因素,大部分时候培养方案调整的范围很有限。这就导致大学的培养方案几乎不可能跟业界同步,永远要慢一拍。

因此,绝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和招聘需求之间都存在割裂。

坚持向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向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图虫创意

同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绝大部分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仍然重理论、轻实践。

比如,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里,本科生毕业需修满155学分,但在这155学分里,独立实践课程只有31学分,远低于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

固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逻辑更严密、难度更高的代码。但当下互联网大厂校招的时候,已经非常强调实践。

阿里基础平台研发工程师的校招职位说明中,明确指出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相关岗位实习及项目开发经历是加分项[7]。

企业实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岗位要求/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实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岗位要求/图虫创意

腾讯校招也要求软件开发师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和产品设计[8]。而这些经历与能力,显然无法通过大学的实践课程获取。

文科专业同样无法幸免。以社会学专业为例,它的培养方案往往十分偏重理论研究。

浙江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修满84.5学分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涉及社会学概论、经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等众多理论,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个不同细分领域的社会学经典著作[10]。

而实际找工作时,面向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的招聘往往看重的是社会学专业研究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能力[11],没人关心你怎么理解福柯、布迪厄或者鲍德里亚。

大学老师,不能力挽狂澜

不过,培养方案导致的问题并非无解。好的高校教师完全有能力提供突破既有框架与教科书内容的最新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会。

但这样的愿景很难实现,因为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工作的重点从来都不是教学,而是科研。

高校评价青年教师是以其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发表论文(包括文章数量和刊物等级)和拿到课题(主要是国家项目)为首要标准。

大学教师更注重于学术科研成果的研讨/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教师更注重于学术科研成果的研讨/图虫创意

这一点从招聘要求中就可见一斑。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招聘青年师资和青年学者时,只要求具备博士学位与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学术界同行认可的优秀学术成绩,并未对教学能力有任何要求[12]。

高校教师升职加薪的关键也在于科研。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分析了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的历史(人文)、教育(社科)、数学(理科)3个学科,136位教师的晋升经历后发现,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晋升的解释力仅次于年资。

在教师由讲师晋升至副教授的过程中,科研发表的数量有显著影响。在副教授晋升至教授的过程中,科研被引数量也十分重要[13]。

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势必都花在科研而非教学方面。

一则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青年研究》上的质性研究指出,在其深度访谈的18位青年教师中,所有人都面临着过度工作的问题。

一位医学院青年教师的一天通常是:早起就做实验到下午3点,然后赶紧睡下,5点半去手术室接班,做到第二天早上8点,白天继续做实验。有时候晚上还要上夜班。睡眠不足是常态,每天几乎只能睡5个小时,连续通宵的情况也经常发生[14]。

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巨大/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巨大/图虫创意

在这种不断被迫突破自己抗压极限情况下,高校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打磨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轻教学”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厦门大学的学者们分析了全国8812名本科高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发现科研压力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还会减缓环境支持对教学投入的作用[15]。

这就意味着当高校教师处于高压环境时,更难全身心投入教学,而不得不将时间和精力转向科研等其他与个人利益更相关的领域[15]。

并且,大部分大学环境也并没有积极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发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高教研究》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4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2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2013—2023年间制定的170份教学类政策,发现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性政策占比不高,仅有45.1%[16]。年轻教师的教学很容易陷入“不会教”的窘境。

而相较于科研类政策,高校教学类政策的激励更是近乎没有[16]。

相比之下,高中老师更投入于学生的未来与成长/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高中老师更投入于学生的未来与成长/图虫创意

仅存的激励型工具也大多是天花层级,如“获得国家级教学奖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获得一定的加分”,而这种奖励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难以获得,因此他们很容易失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创新的动力[16]。

甚至水课也有水的好处。实际上,许多学生并不想要历经痛苦、身心俱疲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挣扎,这种时候“人好、事少、分高”的水课就获得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垂青[17]。

而大学淘汰率偏低的隐形规则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让教师能够放心生产水课,而不必承受良心的拷问[16]。

种种因素之下,大学教育就变得越来越流于形式。真正知识结构全面又贴近实际应用的课程,只存在于极少数顶尖院校。

弥补割裂,困难重重

有人说,大学原本就是让人探索自我的地方,学生可以自己找实习,就业时遇到问题不能怪学校。但这种论调其实非常肤浅和傲慢,因为它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出身和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金榜题名之后》一书中,复旦大学的研究者总结出了两种上大学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目标掌控模式”,一种是“直觉依赖模式”[18]。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处于焦虑迷茫的状态之中/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处于焦虑迷茫的状态之中/图虫创意

其中“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据此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可以高效地转化成他们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18]。

但“直觉依赖模式”的大学生却会因为不熟悉大学生活的规则,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陷入无目标状态。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安排常常缺乏一致性和策略上的技巧,难以为日后出路的选择积累优势[18]。

但这两种思维模式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往往出身大城市,家境优渥,而直觉依赖模式的大学生则来源于县城和农村,勤恳单纯。

不过由于高等教育城乡入学机会的不平等,通常高校层次越高,农村来源的学生所占比例越低,而高校层次越低,农村来源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愈大。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师范大学,城镇与农村学生比为2:3,不熟悉大学规则的农村学生占大多数[19]。

而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显然对占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并不友好。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常常形式大于内容,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甚至都无法提供具体有效的实习建议。

武汉理工大学的副教授谢宝国指出,中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其实非常低,人员以兼职为主[20]。

他所在的课题组曾到27个省、区、市的158所高校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在这158所高校中,配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高校占比只有5.68%[20]。

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就是由没有创业过的老师讲创业,课后还要求每人交创业计划书,这本质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毫无帮助[20]。

优质的就业指导可能比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更有用/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质的就业指导可能比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更有用/图虫创意

实际上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找实习和找工作的门槛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高。想要找到一份实习不仅需要通过简历初筛、笔试、面试等重重选拔,一些专业,比如传媒、经济、医学等甚至还可能需要付费实习[21]。

而这些情况,就业指导老师知道的可能还没有小红书多。

甚至一些情况下,高校的课程设置还会给实习带来阻碍。

如今部分人在大一已经意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到了大二实习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但许多专业的重难点课程也往往安排在大二,这会让学生分身乏术。一些课程比较繁重的专业比如法学或者机械,还会在大三大四排不少课,让学生很难有充足实习的时间。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相关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较为优越的本科生实际起薪、就业地区和单位的层级以及就业满意度都会更高[22]。

北京大学的研究者也通过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父母职业类型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就业起薪的影响情况[23]。

结果发现,在控制学生个体特征、人力资本、求职过程等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后,父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进入到体制内就业的概率仍然高于其他大学生[23]。

而且父母在体制内工作还会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和择业意愿,并可能通过这些因素让大学生的就业表现更好[23]。

这意味着,对于大部分需要面临就业问题的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本身真的没那么有用了。

当然极少数顶尖院校比如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不必担心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毕竟不管他们大学受的教育如何,找工作时的机会都比普通人多得多。但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学生呢?

参考文献

[1] 小毛毛熊. (2024). 985毕业真实感受:大学和社会太割裂.

[2] 麦克思研究院. (2023).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上海大学. (2021). 上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则(教务部【2021】22号).

[4] 湖南工业大学. (2015). 湖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5] 华中农业大学. (2022).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管理办法.

[6] 山东财经大学. (20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7] 淘天集团校园招聘. (2024). 基础平台研发工程师(T-Star).

[8] 腾讯校招. (2024). 软件开发——后台开发方向.

[9] 清华大学. (2024). 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10] 浙江大学. (2020). 2020级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

[11] 百度招聘. (2024). 用户研究员.

[12] 南京理工大学. (2022).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面向全球诚聘英才.

[13] 岳英. (2020).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 (Z1), 90-97.

[14] 任美娜,刘林平. (2021). “在学术界失眠”:行政逻辑和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压力. 中国青年研究, (8):14-21.

[15] 郭建鹏, 许文静, 陈玉蕾 & 吕帅. (2023). 工作资源与要求如何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兼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育发展研究 (Z1), 25-36.

[16] 肖瑜, 刘振天. (2024). 大学教师缘何冷落教学——基于高校教学类政策文本的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02), 62-69.

[17]郭一凡, 郑雅倩. (2022). 模糊信号与碎片化执行:水课为何难以治理——基于层级治理视角的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10), 35-42.

[18] 郑雅君. (2023).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上海三联书店.

[19] 钟兵兵, 曾泽鑫 , 谭诤. (2018). 教育公平视域下普通高校城乡学生学习成长差异研究——基于G师范大学的实证调查.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04), 70-72.

[20] 工人日报. (2019). 照着往年PPT讲 大学就业指导为何总是“水水的”.

[21] 中国青年报. (2021).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还是“捷径”.

[22] 杨冰清. (2020).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大学).

[23] 阮草. (2019). 父母职业类型对大学生就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6):16-25.

作者:胡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