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让我印象颇深:

一位妈妈总是不停地唠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东张西望,难怪你成绩那么差?”

结果孩子在妈妈的催促下,经常出错、心不在焉。

相反,另一位妈妈则耐心地、轻言细语地对孩子说:“你这么努力,难怪最近会进步那么大。”

听到妈妈的表扬后,孩子更加认真起来,很快就把作业写完了。

同样是辅导作业,但两位妈妈说出的话,产生的效果却不相同。

不禁让人感叹,父母的一言一语,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孩子的行为。

早教专家林怡认为:

与说教、批评、责罚等手段比较,不着痕迹地暗示,有着更为神奇的力量。 它能更快速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确实,自从当了妈妈,我越来越能够体会一个道理:

养孩子,假定他好,八成他就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曾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事实上,父母的话,哪怕一句无心之言,都会为孩子贴上“撕不下来”的标签。

但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16岁男孩,24小时内纵火8次。

而在第8次纵火之后,他留在原地等待着警察来抓他。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的回答让人叹息。

他说要报复父亲,想通过入狱的方式给父亲惹点事。

原来,从小到大,男孩经常遭到父亲的责骂、训斥,还时不时扬言他“早晚得进监狱”。

殊不知,正是这些来自父亲嘴里的消极暗示,让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一步一步地按照父亲口中的样子成长,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而此时,父亲看到男孩被警察带走,也流露出了悔意,但早已为之晚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畅销书《原生家庭》一书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

给孩子怎样的暗示,他就会按照你说的样子成长。

因为他深信父亲给自己的标签,并且全然接受。

或者说,如果父母总是用否定和贬低的语言评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将这种差评“坐实”。

所以,千万不要小觑暗示的力量,更不要让消极思想毁掉一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有个观点:

一句“积极暗示”不断重复,就会根深蒂固的植入一个人的潜意识,从而形成这个人的观念。

一个孩子,如果每天接收到积极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唤醒最强大的自己。

90后女孩詹青云,印象中她是两次拒绝北大,贷款百万求学哈佛的顶级学霸。

殊不知,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班级里的“吊车尾”,成绩几近垫底。

詹青云的妈妈却从来没有埋怨过她,而是总给她一些鼓励。

当詹青云因同学嘲笑而郁闷时,妈妈会对她说:“你不笨,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

每次成绩没考好时,也会“暗示”她:“妈给你算过了,到四年级,你就会成为全校最棒的学生。”

“妈重新算过了,成为年级第一的时间,就在初一。”

哪怕每一次愿望都落空,詹青云妈妈始终坚定地告诉她:“你就是最棒的。”

正是妈妈不断的积极暗示,詹青云拥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勇气,不断变好。

结果中考时,她以班里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

高中期间,她更是拼命地学习,最终以高考第一的好成绩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青云的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妈妈的语言“暗示”,给了她最强驱动力。

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而好的父母,往往懂得利用暗示,给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心理学上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按照父母的潜意识长大,最终变成“你认为他是谁”的样子。

也就是说,孩子真实的样子,其实都是父母的潜意识结果。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优秀,不妨就假定“他好”,相信“他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往往带有一种力量。

有时,一句话能重塑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

所以如何养好孩子,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

有人说:“父母的语言,是对孩子的预言。”

那么,就从常说这几句话开始,做孩子最好的“预言师”吧。

1、多注重细节的赞扬,少概括性的敷衍答复

比如当孩子不怯懦时,父母不要概括说“非常好”“你很棒”,敷衍了事。

而是说:“我看见你表现得很大方,哪怕面对不熟悉的人,你也可以应对自如。”

这时孩子会感觉到被重视,被看见。

这样的暗示之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从容、自信、落落大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多说“我相信”、“你可以”,少用“不要”

比如孩子抱怨说:“这个字我不会写。”

这时父母不要急着给答案,也不要去指责,而是告诉他:“我相信你能借助工具找到答案,你可以写出来。”

这样的“我相信你”,不仅增强孩子信心,更是一种指导,让孩子肯于动脑、敢于尝试。

要知道,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肯定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将“攻击性语言”,换成“建设性对话”

比如孩子对地上的纸屑视而不见,父母不要说:“你为什么不把纸捡起来,屋子这么脏没看见吗?”

而是可以说:“地上这么多纸屑,咱们现在该怎么办,才能让屋子干净整洁起来呢?”

或者当孩子做作业时,眼睛离书本太近,父母不要说:“你怎么又看这么近,眼睛要瞎掉吗?”

可以说:“把书本放远一点,这样眼睛不累。”

当我们把“你为什么不?”“怎么又”这类话语换种方式表达,孩子就不会屏蔽双耳,也不会产生逆反心了。

与孩子交流,多一些建设性对话,少一些攻击性语言,孩子反而会更愿意听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著名青少年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

“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孩子的未来是好是坏,都藏在父母的嘴里。

一句否定的、消极的语言,会带来极大的摧毁力,限制孩子的成长;

一句肯定的、积极的暗示,会赋予孩子巨大的能量,托举他不断向前。

所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选择积极暗示还是消极暗示,只在父母的一念之间。

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那么,请给孩子更多鼓励和认可吧,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他的改变!

作者 | 子乔

主播 | 童童,公众号:童童陪你读书,微信视频号:童童陪你读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