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音乐5月11日报道

经历从无到有,从被指“虚火”和“赔本赚吆喝”到实际盈利和遍地开花,从被其他细分音乐风口打压到被行业重新看好,2018年上半年,电音市场的确是在大众层面的意义上“火”了。这一点从越来越密集的电音大牌国内演出安排,ISY三亚国际音乐节和EDC等国内原创以及国际知名品牌现场人流气氛越发高涨,以及越来越多行业媒体用更理性的思维看待EDM以及其背后更为广大的电子音乐市场等状况都已可见一斑。

随着五一小长假“黄金档”的落幕,新一轮电音市场热点与品牌也接踵而至。5月9日,Ultra China超世代音乐节在北京通盈中心洲际酒店宣布将于2018年6月16日、17日启动北京站,由上海芮释贸易有限公司主办,优乐中国、亚洲星光娱乐、香蕉娱乐联合主办,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HitFM、众羽娱乐作为协办方共同呈现,首批披露艺人阵容包括AFROJACK、THE CHAINSMOKERS、ILLENIUM、LOCO DICE、NICKY ROMERO等,现场还公布了票价信息,早鸟票与单日票为880元,双日GA票价1380元,双日PGA票价1680元。

亚洲星光娱乐创始人兼CEO马乐向音乐财经透露,此次Ultra作为首个落地北京的国际音乐节品牌,国内外团队为中国市场精心设计了许多亮点,例如针对传统文化和北京特色进行了现场装置的视觉和内容包装,力求向市场传达国际化品牌如何诠释本地化内容的思路,配合优质多元的艺人阵容,让乐迷充分享受Ultra品牌的科技质感、沉浸式互动体验以及时尚度。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品牌内生孵化和外生引进,配合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国内娱乐生态在B端和C端各方面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现场演出市场已经从“生”迈入“发”的阶段,相比讨论如何形成品牌IP,从业者们开始思考并意识到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细化问题。马乐与亚洲星光娱乐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引入Ultra对于星光团队最大的收获在于通过引进国际品牌能够学习到其团队的标准化、国际化技术核心和职业核心,并可以在梳理后将经验投入到自主研发的品牌当中。

△亚洲星光娱乐创始人兼CEO 马乐

匠人精神”与品牌落地的长远逻辑:“Ultra已经20年,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

从去年落地上海开始,作为三大国际头部电音节品牌之一的Ultra为中国现场演出市场带来了什么?自2015年就着手与Ultra团队洽谈落地的马乐认为,从大众角度来说,Ultra为国内乐迷群体带来了国际级的阵容以及品牌独有的消费体验;在从业者角度来说,与团队合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团队的标准化、流程化和职业化,最重要的是其对待全球市场拓展以及本地合作伙伴的审慎、独到以及看待品牌的匠人精神。

一方面,在与Ultra团队的合作中,中方团队能够感受到其品牌对于进入一个全新市场的慎重态度。在与Ultra讨论落地方案时,美方团队不希望过快扩张而失去品牌基调,因此最终确定的发展计划是第一年落地一个城市,第二年两个,第三年三个,做完前三年看看市场反应后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这种态度让我觉得Ultra一定能在中国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也是我对Ultra团队比较欣赏的一点,不会因为过度的经济效益进行扩张。而且他们会在Ultra的服务体系以及品牌大战略下针对中国市场为当地主办方、合作伙伴拿出一些比较特别的内容制作等方面的策略。”马乐说。

当然,要进一步推动现场演出市场的发展,借助海外品牌落地的力量只是第一步,如何进行现场娱乐模式的创新是关键。马乐认为中国的演出现在还一直停留在公园模式:进门要门票。而中国未来演艺应该是商场模式,进场不需要花钱,商场升级销售方式,进行消费引导。

另外,他表示,ISY三亚国际音乐节的成功,让不少人看到了音乐现场所携带的巨大融合能力,目前已经收到了大量的定制化音乐节合作。“不过我们现在对此比较谨慎,因为音乐节是一种出行引流的文化,而非传统拼盘和巡回演唱会本地化消费文化。在面对出行消费时,大牌DJ等内容如果过度频繁消费,其实对市场是有损耗的,”他说,“而且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端倪,例如许多电音节在制作上、内容上、互动场景的搭建上缺少匠人精神,这会让乐迷对于电音节的感受标准固化,对于目前还在前期发展的市场来说是一种限制。”

什么是专业团队的“匠人精神”?其实更多是看待持续发展的一种态度差别。马乐举了个例子:“在中国的音乐节、演唱会等领域要想做出一个爆款,不能说不难,但是我认为机会的确很多,大家都有可能碰到做出爆款的机会。而当碰到爆款之后,海外团队可能会冷静思考接下来怎么提升内容品质,让这个爆款持久保持下去,中国公司的思路很多则是要趁着热度快速复制、变现。”然而,Ultra能在全球各地进行模式复制和落地因为品牌有20年的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内容能够让人信服,目前国内现场演出品牌除头部寥寥几个拥有十多年基础之外,大部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电音等新兴细分音乐市场尤其如此,再加上市场环境管理标准、地方性消费模式等大环境也还尚未成熟,当下妄谈没有底蕴的复制,很明显会是个伪命题。

从“样板间”文化到“模块化”投产,做国产品牌IP推广“需要大市场”

除了时间上的积累和细水长流之外,行业还需要如何发力打破前文提到的“品牌复制”伪命题?马乐向音乐财经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以结合线下大型场景进行消费与人流转化见长的亚洲星光娱乐在过去十多年里落地了许多在商务与内容定制方面获得成功的演唱会项目,为团队与公司品牌积累了全案营销和根据变化内容与场景深度开发用户娱乐消费行为的经验,也让亚洲星光娱乐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样板间文化”。

类比房地产市场的“样板间”概念,亚洲星光娱乐将曾经做过的项目都看作品牌旗下的“样板间”,依托变化的场景和内容开发更多商务和销售的市场增长点与可能性。在内容方面,团队会根据对应人群的标签、消费属性等进行相应内容定制,同时也会进行近似人群需求内容的开发,将内容投入现场并吸引到目标人群后,团队还会设置大量可以分享传播的内容,进行大众群体的推广覆盖;在娱乐消费方面,则是会依托音乐品类的自然流量因素以及线下触达质感和场景,打造更多互动型体验,让乐迷可以更多体验入驻品牌,提升在现场的消费意识,增加参与乐趣。

“最近三年,我们都在进行各类项目的‘样板间’尝试,这两年成功落地Ultra以及主办ISY之后,我们认为’样板间’已经积累到一定量级了,现在则是需要把之前做的十几个不同模式的样板间都用起来,进行产品升量和爆款方面的深挖投入。”

马乐表示,希望用“样板间”的方式推动行业进行拓展,实现下一步在市场的“模块化”输出。在成功举办ISY三亚国际音乐节之后,亚洲星光娱乐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为其自主的演出品牌开发“模块化”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将现有音乐节现场聚合的美食、创意市集等不同模块在内嵌品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打磨,达到可以单独称为产品投入市场的效果。例如根据现有经验,亚洲星光娱乐下次在三亚可以不做音乐节,直接把美食的部分拿出来做符合当地文旅气质的美食节。

“亚洲星光娱乐特别想用模块化的产品伴随一个城市的发展。从国策角度来讲,目前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结合,而音乐节则是文旅结合的天然形态,因此三亚国际音乐节才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我们现在也在看一些国内的中型城市,可能不如三亚在文旅方面成熟,但是非常精致,地方也想打造吸引外来人流的娱乐品牌。

我们之后要做的模块化设定和调整就是希望在具备IP特色和营销模式的基础上让当地元素更加突出,就好比电音之于Ibiza(西班牙伊维萨岛)。”马乐说,同时透露今年将进入B+轮的亚洲星光娱乐会在Ultra、ISY、IMF等现有音乐节品牌运营、张韶涵演唱会、品牌定制化音乐节和演唱会和常规商务拓展等业务基础上新增流行艺人和电音制作人合作模式的开发,夯实公司品牌和自主品牌,通过资本力量扩大变现的同时整合大量业内资源型的公司,形成合力。

他希望通过资本力量以及Ultra等品牌活动的落地将亚洲星光娱乐特别的“样板间”、“模块化”等产业思维传递到行业中,“我认为行业里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才有价值,市场才能扩大,行业的经济利润才会增加。如果市场小,即使都是你的,也没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