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应该都关注到了各大城市水电气价格都在陆续上涨,武广、沪杭、沪昆、杭甬4条高铁也将涨价20%——而这明显是试点,过不了多久就会推广到全国高铁。同时,市面上纷传,接下来各地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乃至公办非义务教育的学费,也都会迎来一轮涨价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通胀很快就会出现?

很多人的理解,是因为土地财政完蛋后,政府没钱了——之前很多人对房地产崩盘幸灾乐祸,喊着什么一鲸落万物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过味儿来——我们享受的各种公共服务,其实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土地财政的补贴。随着土地财政落幕,补贴成了无源之水,那就只好取之于民——所谓的一鲸落万物生,实际上是一鲸落万物升!

但这只是消极层面的视角。实际上,从各种迹象来看,这次通胀,乃是政府的有意为之。毕竟今年我们的CPI目标定的是3%——而现在才刚刚回正,央行等部门也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势表态,要推动合理通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调价上涨,本身也是政府主动推动,其之目的,稍微懂经济的也都不难理解——只有通胀回升,经济才能够实质性复苏。

但这里也有问题——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涨价,对于本身手头就没存款穷人来说,影响就非常大了。

那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从积极角度来看,政府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逼全社会涨工资——毕竟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摆在那里,物价涨了,工资自然也得上涨,不然谁给你干活呢?

当然,很多人对这个逻辑并不认可——凭什么认为物价涨工资就得涨?你不见现在就业有多难么?大把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把的人35岁后被裁员。就这种劳动力供需,人家老板有充足的理由不给你涨工资,看你怎么办?

看上去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推敲一下,未必。如果通胀能带动经济重回扩张周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就会逆转。届时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工资收入,就都可以随之增加。

这也是这轮催通胀的目的。用通胀推动经济扩张,进而大量提供新增岗位,并提升全民工资水平,最终实现内需消费市场的振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当然,直到这里,依然有很多人嗤之以鼻:光靠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就能推动经济复苏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就好了!那各国政府遇到问题就直接涨价,全球哪还有什么经济问题?

这话是有道理的。光靠涨价,肯定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归根结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是有赖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整体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没有这个做基础,你光涨价,注定只能涨出恶性通胀!到时候就算工资涨了,但商品价格涨的更多,一番算下,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

但我们这一轮涨价,会遇到这种问题吗?我认为大概率不会。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在这一轮涨价得背景,是中国的生产力,已经大幅提升!

这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这一轮的产业升级,我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从出口结构来看,我们已经从“家电、家具、服装”老三样,转向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太阳能”等新三样——也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根据黄奇帆今年5月8日在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的发言,中国出口产品从2010年劳动密集型占比超过70%,变化为2023年高附加值产品超过90%)而内部产业结构方面,各行各业国产替代在这几年可以说是风风火火,华为王者归来,意味着芯片卡脖子问题也初步解决。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社会生产力已经大幅进步了。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比几年前已经大幅提升,同时为了支持这种生产创造所需要的外部必需品进口|(石油、芯片等)逐步下降。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国产替代这几年如火如荼,外贸出口则屡创新高——而且这还是在美国加息周期以及美国对华制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发生的。

只是,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生产力实打实的提升了,但却似乎并没有增加大众获得感。或者说,明明我们有了这么多突破,财富创造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但现实中,广大人民群众,似乎并没有从中获得太多好处——打工人该多少工资还多少工资,小老板们该多累依然多累,而整体来看,失业破产也比以前更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固然是有客观因素——毕竟美元处在加息周期嘛,中美博弈也还打的如火如荼,我们产业升级本身也要消耗大量资源,所以创造出来的新增财富,很多都要投入到这些领域的消耗当中。

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市场竞争,卷的太过分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制造是一路卷过来的,拼成本,拼性价比,这是中国制造纵横全球的的最大竞争优势。

这个在过去是没问题的。毕竟当初我们一穷二白,只能靠低端产业起家。低端产业嘛,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利润微薄,而且由于没有技术门槛,理论上谁都可以干,所以我们还面临一大票发展中国家穷兄弟的竞争。那怎么才能在这种低端竞争中获胜?成本就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又在综合成本中占据重要位置。

这就铸就了廉价劳动力的基因——你人工不够便宜的话,你商品成本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取代。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制造也通过基础设施、行政效能、产业集群等,获得了一些人工成本之外的综合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即便中国人工资水平已经高过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但中国依然是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低端商品依然能以性价比横行全球。

但基础设施、产业集群、高效行政体系带来的综合比较优势,终究是有极限的。当它们带来的比较优势触及上限后,你工人工资也就随之丧失了上涨空间。同理,鉴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是注定的,不可能太高。当你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把全球市场基本上吃干抹净,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和行政效能提升带来的降本增效空间也触顶,那这些行业带来的财富创造总量也就到顶——甚至还因为美国的打击制裁而不断萎缩。

那怎么办?只能产业转型。将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通过这种换轨,去拿下那些存在高门槛的高技术行业,用技术的高溢价,来创造更多财富总量的同时,带动从业人员收入的整体上涨。而工业是财富之母,当工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上涨,第三产业乃至农业的收入自然也就可以水涨船高,人民整体收入水平自然也就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这个逻辑是很清晰的。所以我们这几年血拼产业升级。但现在产业升级也算基本成功了,为什么大家收入依然没有上涨呢?

原因就在于内卷。产业升级要想突破,当然离不开竞争。而这种竞争既有和外国同行的竞争,也有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而为了获得之于外国同行的比较竞争力,我们首先内部就要充分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卷出最强的企业,这样才能制霸全球!

这也是这些年中国市场被称为血海的原因——无论是手机、电池、光伏还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卷的都是不要不要的。

过度的内卷,对培养企业和商品竞争力当然是有积极效应的,但也有副作用,就是一定程度上,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卷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市场太血海了,一大堆企业和资本参与其中,最终能成的就那么几家,要想在这种超级内卷中笑到最后,除了拼技术,也不得不拼成本——所以对人力成本的压榨,在所难免。

这就是我们这几年生产力大幅提升,大众获得感不强的原因——市场生生把新质生产力卷成了传统生产力。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得看历史进程。在第一阶段,也就是与海外同行竞争的阶段,那这么卷也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个阶段,大家技术水平都差不多,甚至海外同行还有更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你的产品想超越他们,占领市场,占领消费者心智,那成本和价格依然是很重要的筹码。

但当中国新质生产力已经取得巨大技术优势,彻底击溃海外同行,成功占据市场乃至消费者心智后,这么卷从国家角度来看就没必要了——毕竟技术门槛形成后,价格就不再是决定商品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到了这一步,你们就别再天天想着压低成本了,给自己多赚点钱,给员工多涨点工资吧!

这种期许,在部分中国新质生产力上头已经成为现实——宁德时代是靠廉价取胜的吗?Mate60pro,问界M9是因为价格低廉爆卖的吗?不是,它们靠的是技术,是超强产品力,甚至一大帮人还嫌问界M9太便宜,囔囔着要华为赶紧出非凡大师版,价格定高点,以满足他们的面子需求——而这种靠产品力优势冲出来的公司,自然也有能力给员工提供高收入。

但除了华为等极少数企业,大部分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中国企业,依然摆脱不了压缩成本,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老路,结果就是企业赚不到钱,员工收入也上不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外卷是赢了,可内卷没赢啊!咱们是世界工厂,拥有全球最强工业体系,这就导致中国企业的内卷远比外卷惨烈。一旦技术突破、产业体系成型后,中国企业凭着中国强大产业链和人才积累,很容易就把外国同行打的稀里哗啦,但退回国内——你有的资源别人也有,你不卷,不打价格战,不想尽办法压缩成本,根本干不过国内同行,结果就是不光国内市场守不住,海外市场也会被国内同行卷走。

这就是生产力进步并没有让大众普遍受益的原因——内卷的残酷性,导致除了华为,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敢玩技术溢价,反而要把成本压榨到极致。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技术型商品依然卖不上价,比如光伏板子,由于过于廉价,甚至很多西方别墅用它来取代围栏——生生把技术密集型商品做成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结果就是企业赚不到钱,员工的收入也上不去。

那怎么办?不准它们内卷竞争?这个肯定不行。

那就只有催通胀了。既然新质生产力主要依托的是技术和产品力领先,那么即便因为通胀导致成本上涨一些,也不会因此丧失国际竞争力——换句话说是企业承受得了的。而通过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的方式,就可以倒逼企业涨价——反过来增加企业收入和员工收入,并从工业扩散到全经济体系。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填补财政亏空、拉动通胀、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多重目的。

这就是这轮涨价的逻辑——它的背景,是我们的产业升级已经成功突破,经济结构已经从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升级为中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核。但因为各种因素,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尚未有效释放,所以通过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把这种红利倒逼释放出来。

这种倒逼,其实在过去也有运用——比如05-07,以及09-11两轮房价大涨,其实就是当时经济高速增长(那时候GDP增速动辄两位数,工业体系迅速扩张)的同时,用基础民生商品(房子)的涨价,来倒逼各经营主体给员工加薪——不这么做,企业是没有动力主动给员工涨薪的。

而15-17那一轮房价上涨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就是在于,这个阶段经济已经没有增量——反而开始遭遇美国的打击和制裁。这就导致房价上涨后,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同步提升,财富总量没有实质性增加,以至于企业没法给员工加薪——无法像前两次那样,实现房价和收入的同步翻番,这也就导致了过去20年中的3次房价翻倍大涨,前两次都顺利渡过,市场最终都接受了翻倍后的房价;而最后一次却玩翻了车,祸延至今。

而现在,新质生产力已经出来了,财富增量有了,所以用物价上涨来倒推全民收入上涨又有了基础。只不过,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现在无法再通过房价普涨来实现这个目的,所以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务,就成为这一轮通胀的推手。

搞明白这一层逻辑,普通人其实就可以放心。接下来通胀再所难免,但这一轮通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必需品涨价,其效果应该类似于05-07,09-11两轮,而非15-17那一轮。换句话说,它是经济发展惠及大众的正常反映,而非强行涨价去库存的揠苗助长。所以接下来,商品是会涨,但绝大部分人的收入,也会随着工业体系的红利释放,而逐步增加。最终,我们会像05-07,以及09-11那两轮通胀那样,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

只不过,由于这一次没有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所以这一轮通胀对于资产和现金的大量持有者,恐怕就未必是个好消息了。未来的分化行情下,有部分房子依然具备金融属性,可以随着通胀保值甚至升值,但大部分房子,恐怕就没有这个待遇;至于金融市场,股市确实从趋势上看会有行情,但这里面的门道,可比当年的房子深了N倍。总而言之,如果你的财富没有投入生产,那想保值增值对冲通胀,难度比以前就大了很多——这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无所谓——毕竟他们本来也没啥财富积累。但对于这部分有产者,如果不想自己的财富贬值,需要花费的心思,以及面临的不确定性,就大了很多。最后能不能保全,就得看自己的本事和造化了!

本文为老云看世界2405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老云的空间,持续收看全部老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