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真实身份是我党地下党员,在1949年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一事上,立有大功。平津战役前半段,东北、华北我军联手,百万大军在东西两线连战连捷,并将30万北平国民党军包围,傅作义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但傅作义能否“识时务”起义投诚,关系到北平百姓的生命安全及六朝古都安危,是一件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冬菊1947年正式加入党组织,原本不在北平,而是在天津《大公报》社工作。48年辽沈战役期间,北方战局对我方日益有利,下步我军就要解放华北,此时她被组织安排回到父亲身边,原因不言而喻。傅冬菊革命立场坚定,并且讲究工作方法,在信仰与亲情之间进行了很好地平衡,她潜移默化地影响傅作义,希望父亲能下定起义决心。显然,傅冬菊的角色特殊而又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作义对女儿的思想、言行状况,其实也有所察觉。但据傅冬菊后来回忆:父亲在世时,从没亲口问过我“是不是中共党员”。傅作义作为手握重兵的国军上将,自然有他的渠道,只是不愿点破傅冬菊的身份,这也是对女儿的一种保护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客观军事实力而言,傅作义可战可降。尽管战则必败,却可以给解放军造成较大杀伤,毕竟国民党军也有数十万部队,且依托北平坚固城防,真打起来军民损失都很惨重。整个平津战役期间,傅作义心理负担极大,他不是不清楚战争走向,主要是担心起义后被我方“追责”,沦为阶下囚、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女儿傅冬菊的“耳边风”,以及秘密谈判进程的推进,傅作义既感受到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又对我党政策产生信任和憧憬,最终签署和平解放协议,下令所属部队出城整编。北平这座千年古都,上百万百姓及珍贵古迹,全部得以保全。北平问题解决,虽不是傅冬菊同志一个人的功劳,但她处在关键位置上,作用无法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对国家和百姓的贡献外,傅冬菊的做法,客观上也保护了自己的父亲。傅作义没有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若当年北平开打,傅作义要么被俘要么战死,结局都不会好。建国后,作为起义将领的傅作义,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保留了较高的权力地位,算是非常理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稍有遗憾的是,父女二人的关系,不如建国之前那样亲密,有了一定的隔阂。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傅作义在国民党阵营任职时,女儿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其实对两人而言都比较危险。尽管傅冬菊的选择,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作为当事人之间,感情上还是会有些别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冬菊参加革命的目的很单纯,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谋前途。按照她的学历、背景和实际贡献,本可以在新政府出任一定职务,但她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政”,而是在报社担任普通编辑,多年后才成为新华社香港分部编辑部副主任,这主要是个人的意愿。傅冬菊心中有大义,一生过得十分低调,却不平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