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据澎湃新闻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铁木尔·伊万诺夫因涉嫌“受贿”被捕事件持续发酵中。塔斯社4月26日消息,执法机构透露称,伊万诺夫可能还涉嫌其他职务犯罪。“伊万诺夫可能参与的其他造成损失的非法行为也将被调查。刑事案件可能不仅限于一起贿赂事件。新的被告可能会出现。”

1997年,伊万诺夫从莫斯科国立大学计算数学与控制论系毕业。此后两年间他曾在多家商业机构工作。1999年到2012年,他在俄罗斯能源行业工作。2012年,他步入政坛,在时任莫斯科州州长绍伊古麾下担任该州副州长。2016年5月,伊万诺夫被任命为俄国防部副部长。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他负责国防部16个多功能医疗中心的建设。

虽然如今俄军在整个战斗接触线上掌握着主动权,但在冲突一开始时,优势并不明显。而冲突后的第一个深冬,俄杜马副主席古鲁列夫就发现,俄军仓库里少了150万件过冬大衣,这也不得不让士兵自己去“加钱”抢购。当时,有人怀疑是高层把衣物卖给了军需商店,借而实现敛财,还有人怀疑150万件就没出现过,这是一个捞钱名目,偏偏因为冲突,还有人真的查了。再结合伊万诺夫被抓,只能说俄军中的贪腐情况严重,虽然“大老虎”抓到了,但下面的“猢狲”还有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事专家克利莫夫认为,伊万诺夫被捕释放重要信号,俄军开展反腐行动将对特别军事行动产生积极影响。长期以来,伊万诺夫分管的俄军机场、营房等建设和保障引发公众质疑,特别是一些空军基地在乌军袭击下出现防空设施失效的问题。对其开展调查,有助于厘清其分管领域问题,改善俄军后勤等方面的弊端,为俄军对乌作战提供更好保障。

当然,在政府辞职前夕,国防部的腐败丑闻是一个不愉快的时刻。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总统还是公众,都没有对大多数执法机构负责人提出严重投诉。另一方面,非常了解军事部门内部流程的记者,专家和博主赞成逮捕伊万诺夫。在士兵中,这个消息引起了与占领大城市的喜悦相媲美的反应。

第二件事,继2017年对中国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领域启动301调查之后,2024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再次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301调查。美国上一次对华301调查拉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对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和供应链造成的冲击至今仍在发酵,而此次又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调查,或影响包括海事、物流、造船及其关联行业在内的多个行业,同时也对船舶制造的供应链企业和外贸企业带来多重风险。

时至今日,美国对外发动的贸易战,导致美国农民、零售商、制造商、消费者等群体遭受1667亿美元的损失。如果美国再次对华动起歪心思,不仅讨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会使美国民众遭受更大损失。就中美关系而言,“关税大棒”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反而会冲击大选年的中美关系。

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助推美国相关商品涨价,通胀高企,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压力。近几年,通胀率不断飙升成为美国经济的重大挑战。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经济学家玛塞拉·贝拉认为,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对中美贸易乃至世界贸易秩序都造成严重破坏,其负面效应波及许多发展中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方申请书中充斥大量不实指责,将正常贸易投资活动曲解为损害美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将自身产业问题归咎于中国,既缺乏事实依据,也有悖经济常识。美多份研究报告显示,美造船业因过度保护在多年前就已失去竞争优势。美方为本国产业提供数以千亿计美元的歧视性补贴,却指责中方采取所谓“非市场做法”。

美国造船业衰败完全是咎由自取。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取消了对造船业的大部分补贴。现今由于美国制造基地的萎缩和外包,生产新船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在美国已无法获得,这也是其他制造部门在美国面临的问题。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美国承包商不愿意扩大生产,据戴维·麦考尔称,美国各地钢厂目前只动用了约70%的产能。近年来,世界造船行业经历整合,日本、韩国和最近中国生产的廉价船舶的崛起,使得美国对技术、工厂设备和工人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减少。

第三件事,欧委会于4月23日突袭在欧中资企业办公场所,以所谓企业接受外国补贴为名进行检查。这是2024年2月以来,欧方接连发起的第5起补贴调查,中方认为,欧委会未作事先通知,未作立案通告,就直接突袭企业正常办公场所,扣留企业运营设备,违反了正当程序原则,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严重损害了所有外国企业在欧运营信心,凸显了欧盟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向所有在欧经营的外国企业传递出极其负面的信号。中方对此表示严正关切和强烈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根据中国商会披露的消息,欧盟的整个执法过程却可以用“粗暴和蛮横”来形容。他们控制了公司信息化设备和员工手机,检查办公室文件并要求获取相关数据。至于检查的理由,则是欧盟认为该公司可能接受了可能扭曲内部市场的外国补贴。“可能”二字,足以说明欧盟实际上并未有确切的证据,仅是靠着或许本不存在的“蛛丝马迹”,就给中企扣上了“莫须有”罪名的帽子。

倘若欧盟对补贴真的有所怀疑,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查手段进行,但这种未行通知就“突袭”检查的做法,明显就是一种霸权做派,傲慢且无礼,且不论我们的反应怎样,这对那些在欧运营的非欧盟企业而言就是一种非常负面信号。另外,对于美欧而言,这种针对中国清洁技术打压遏制的虚伪、双标行径,也是一种“经济自残”。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到,“我刚才针对欧盟启动针对中国医疗器械情况调查的回答,也可以涵盖你的问题。我们敦促欧方恪守市场开放的承诺和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停止以各种借口无端打压限制中国企业。”

这一次,欧盟恐怕又是失望而归。其实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很多中国商品,卖得便宜,物美价廉,完全是中国人资成本和供应链优势,所决定的,并非财政补贴。对于中国商品,欧盟应该理性看待,这样中欧贸易才有得发展,如果“打不过”,就耍无赖,最后的结果,就是既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又给自己挖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