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了,怎么东西反而便宜了?"这恐怕是不少人最近的疑惑。数据显示,

过去2年,中国累计印钞高达6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按理说,货币供应大增,物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可现实恰恰相反,

无论是街边小店的日用品,还是房地产市场的住宅价格,亦或是股票市场的股票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如此大规模印钞,物价、房价、股价反而集体走低,这合理吗?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让我们一起探寻其中的奥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国近2年印钞64万亿的现状分析

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货币盛宴,中国人民银行近2年向市场投放了海量资金。

数据显示,

202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0.3%;

2023年新增贷款18.26万亿元,M2增长11.8%。累计两年,中国印钞总额超64万亿元,相当于半个德国的GDP总量。

这场史无前例的印钞行动,如同一支强心针,在疫情冲击下为中国经济输血。

大水漫灌之下,一方面,企业贷款成本有所降低,社会融资环境更加宽松,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流动性陷阱显现,实体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海量货币空转于金融市场,追逐高收益资产,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

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刺激经济、防范风险。

但从长远来看,

超发货币恐怕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

但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改善,过剩流动性反而会积聚金融风险,引发通胀或资产泡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物价、房价股价下跌的原因剖析

在印钞"及时雨"的滋润下,中国CPI自2022年以来不断创新低。

按理说,流动性充裕,物价上涨不可避免。但为什么实际物价不仅没涨,反而一路走低呢?

市场供给充足是物价下跌的关键。疫情期间,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受阻,物流不畅,供给收缩,价格被动上涨。

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效果显现,供应能力逐步恢复,供需矛盾趋缓,物价压力随之减轻。

需求不振也是物价承压的重要原因。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消费意愿下降。

与此同时,高额货币投放,

很大一部分沉淀为居民储蓄,没有形成有效需求,这进一步抑制了物价上涨。

房价和股价的表现同样值得玩味。传统理论认为,货币增长必然推动房价上涨。

但在高杠杆、高风险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预期悲观,购房者观望情绪浓重

,加之持续的调控政策效果显现,房价出现明显回落。

而对于股市而言,充裕流动性本应是利好因素,但现实是A股市场持续低迷。

究其原因,投资者信心不足是主因。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下滑,加之中美博弈、地缘冲突等外部风险事件频发,

市场避险情绪升温,股价自然难以上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中国近2年印钞64万亿,物价、房价、股价却集体走低,这看似有悖常理,实则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

超常规货币政策对冲疫情影响,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

展望未来,如何精准调控货币投放力度和节奏,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激发内需潜力,是各方必须直面的课题。

只有经济基本面真正向好,物价、房价、股价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