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并不算爆雷,但确实很多人没想到吧。我早就遇见了这个结果,也做了操作,持续卖出招商银行,置换成中概互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我当年19元割肉万科的时候,市场上一片嘲讽,我卖招商银行也是很多人质疑。

逻辑其实早就讲清楚了。

我重新梳理一下主要的逻辑:

第一、银行赚的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信贷业务,赚的是利差(净息差),一部分是中间业务,赚的是服务费,前者赚的钱有很大一部分是假钱,因为做信贷业务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假定银行没有完全摆烂,信贷规模是扩张的,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就要把一部分净利润去增加核心资本。

核心资本的来源:发行普通股、提高留存利润、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可转债、其他资本储备等。有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差点,就直接寻求外部融资了,不管赚多少钱,都要拿去补充核心资本和计提坏账准备,永远无法给股东合理汇报,赚的都是假钱。

所以保险行业的低估是合理的,它的净利润确实有一部分是假钱。

第二、这里出发有两个思路。比如2023年平安银行年报迅速提高分红比例,一家没有野心,不追求扩张的银行,想要稳稳地幸福,那就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分红率。因为它不想要资产规模的扩张,自然也不需要更多的核心资本。

另一个就是零售银行战略,把银行当做和微信一样,就是引流的,主要靠中间业务赚钱,真金白银。

第三、零售银行要进入战略痛苦期了,一方面主动基金过去两年把名声搞臭了,基金卖不出去,一方面保险行业严格制定报行合一,银保渠道的销售费用锐减,这两个最大的收入来源短期不会有改善的,或者有可能保险的销售收入以后也不会再有改善了。

我们看一下招商银行一季报的主要数据:2024年1-3月,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64.17亿元,同比下降4.65%;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80.77亿元,同比下降1.96%;实现净利息收入520.00亿元,同比下降6.15%;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44.17亿元,同比下降2.30%。

净息差这块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时代就是如此,没啥好说的,金融让利实业。另外,贷款利率低,且优质贷款资产较少,一方面很多人把银行存款从活期改为定期,定期存量的利率下降较慢,在利率下降过程中,银行业的净息差都是要打逆风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到主要生息资产的年化收益率都在降低。

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受部分产品降费叠加客户投资意愿偏弱影响,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非利息净收入中,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2.04亿元,同比下降19.44%;其他净收入142.13亿元,同比增长40.06%,主要是债券和基金投资的收益增加。

我标黑部分降费就是保险,投资意愿偏弱就是基金销售业务。

托管业务佣金收入12.16亿元,同比下降15.79%,主要是受权益类基金托管规模及费率下降影响。随着基金费用率整体下降,托管银行的收入如果规模上不去,也是会继续下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非利息净收入中,其他净收入142.13亿元,同比增长40.06%,主要是债券和基金投资的收益增加,其中公允减值变动净收益同比+555%,这个是不可持续的。

总结一下招商银行,公司 2024Q1 利润下降主要源自息差拖累,正面贡献主要来自规模扩张、中收以外的其他非息收入和拨备反哺,公司的基本面稳健,阶段性压力很大,在金融让利和金融降费的总要求下,招商银行重拾成长的难度还是挺大的。

说到这里,新华保险的股东可能就不开心了,大富翁你diss招商银行就算了,扯我们新华保险干什么。

新华保险发布一季报,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9.4亿元,同比下降28.6%。

很多新华保险的小散户,跟踪新华保险的研究员,甚至不客气说新华保险的管理层,都认为新华保险的优势是投资端,股权投资比例较高,业绩弹性大,如果来一波牛市,那就赚大了。

整个赌博思维,保险是百年基业,注意力已经从如何把保险这门生意做好变成了用保费来以小博大,赚取短期利益。

我们看保险业务的保费数据,1Q24 的新单保费同比下降 41%,带动总保费同比下滑 12%,主要受银保保费收缩的影响。银保渠道的长险新单占总新单保费的比例从 1Q23 的 73%下降至 1Q24 的 45%。新华保险过往对银保业务依赖较高,过往两年对新单保费的贡献在六成以上。但银保业务利润率较低,银保渠道的 NBV 贡献在过往两年为 13-14%。

考虑到报行合一是2023年三季度才开始严抓,意味着2024年全年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滑。

这么垃圾的银保渠道新华保险一直乐此不疲,甚至主动去舔,无非是追求短期业绩,想要一个好看的数据罢了,对于优质的代理人渠道则没心思去下苦功夫培养。

新华保险代理人渠道的学历和年龄构成、人均收入均没有明确连续数据分析,截止到2023年年底,新华保险代理人数量为15.5万人,同比下降21.32%,远高于中国人寿、人保和太保。

在低端代理人持续流失的背景下,计算人均产能和收入意味着公式的分母在变小,人均数字的提升可能代表质效提升,但也可能是由于低端代理人流失多,人均产能和收入提高了,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留下的代理人的产能和收入有所提升。

高收入才能留下高人才,高人才才有高服务,高服务才有优质客户,优质客户才有高品质的业务,高品质的业务带来高收入,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2023年,平安人寿代理人团队规模保费5021.24亿,其中新业务为1438.87亿,占全部新业务的79.07%。2023年,新华人寿代理人团队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55.76亿,其中新业务为117.07亿。

平安人寿人均新单为41.46万,新华保险仅7.55万,中国人寿为17.4万,太平洋人寿为16.27万。

这点收入能留住人才吗?没有人才,还有未来吗?

根据平安公布数据,2023年,平安人寿代理人团队人均月收入为9813元,2022年为7000多元。说实话,在一线城市送外卖,每月也能超过这个收入,还不用受人气。

因此作为中国平安的小股东,我每年看保险业务的第一个指标就是代理人的人均收入,这才是一家保险公司长久经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