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有百余名白校女兵被包围了,我命令你,就是部队打光了也要救出他们。”

1941年秋,来自聂荣臻元帅的命令直接下达给了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军区司令员——杨成武。

杨成武不愧是毛主席心中有勇有谋的赵子龙,他仅带领700多人的机关部队冲入了敌人的包围圈,解救被困女兵,这一仗就是梯子沟突围战,是抗日战争中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仗让身经百战的杨成武将军泪洒战场,他在晚年回忆这一仗时表示“永远难忘”。

那么杨成武将军到底完没完成聂帅的命令呢?

白校女兵中最小的只有15岁,在日军重重包围中,她们又会遭遇什么呢?

700多名战士和2000多名老弱妇孺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5万人,之后的一年日军疯狂反扑,7万多华北日军对晋察冀地区发动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

白求恩学校因白求恩博士而得名,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的学生继承了白求恩医生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先后为抗日战场输送了约1500名医务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校所在地位于晋察冀根据地河北唐县葛公村,正处于日伪军的包围圈。

为了保存抗日力量,我军采取化整为零,伺机突围的方针,各个击破逃出敌人包围圈。

晋察冀第一分区司令杨成武带领分区机关的700多名战士,暂避在地势险峻的花塔山,而花塔山一带也被敌军盯上,还是重点“扫荡”的山谷。

战士们趁着夜色沿龙潭湖西北大峡谷,爬上花塔山,一路奔袭人困马乏,战士们大多头一沾地就着了,可多年征战的经验告诉杨成武,这里并不安全。

果然趁着晨曦的微光,杨成武司令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画面,敌人的帐篷像一个个小山一样密密麻麻地驻扎在了山下。

棘手的是花塔山三面发现敌情,只有布满悬崖的背面目前还没发现敌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还有更棘手的情况,接到聂荣臻元帅命令,“白校100多女兵被日军围困在花塔山,不惜任何代价要救出她们。”接到命令的杨成武毫不犹豫计划率部再次冲入包围圈。

但有一个棘手的情况出现了:还有2000余毫无战斗力的老弱妇孺也被困在这座山上

这下真让身经百战的杨成武犯了难,他回忆说:“如果这些人都是战士,一切都好解决,可他们大多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和筋疲力尽的女学生,想要突围太难了。”

一下子队伍壮大到3000多人,想要隐藏行踪也是难上加难。

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天快亮了,失去了夜色的保护,这支老弱妇孺组成的队伍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握地图的杨成武紧锁眉头,这时队伍里有一个老乡说道:“西北有一条山谷,名叫梯子沟,也许是条路,但就是太险了,咱们……”

鬼都不走梯子沟

听到有人提议要走梯子沟,队伍里一阵骚乱,“那条沟十几里齐腰深的水,脚底下还是坑坑洼洼的”“后山根本没有路,男同志还好,女同志根本走不了”……

但敌人丝毫不给我们犹豫的时间,作为司令官的杨成武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才能带领这支队伍成功突围。

其实他的心中明白,想要突出重围只有不惜代价,勇闯梯子沟。但他一再犹豫,真的是因为这些稚嫩的女娃娃,让他进退维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杨成武左右为难之时,白校女学生们纷纷站出来表示:“我们可以走梯子沟,司令下命令吧!”“天马上亮了,我们没时间了”“是啊,司令下命令吧,不能因为我们拖垮整个队伍”……

山下四面八方的鬼子点燃篝火,就等天亮搜山,可时间对杨成武来说过得好慢,身边只有700多名战斗力量。

怎么才能把这些老弱妇孺带出包围圈,在女医务兵们一声声催促声中,杨成武从来没有这么沉重过。

那条鬼都不走的路,我们却被鬼子逼着走。

杨成武心中明白,现在的情况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铤而走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决定让身经百战的杨成武司令唏嘘了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分三路,突出重围

1941年10月6日中午11点,杨成武司令终于下令:部队所有人立即行动,准备从梯子沟突围。

突围说来简单,花塔山北面的险峻崖壁脚下湿滑一片,如果踩空了就会掉下山崖,人们只能互相搀扶着一步步艰难前行,同时还要保持安静,以免打草惊蛇。

杨成武司令用望远镜时刻观察着鬼子的动向,好消息是鬼子没有往梯子沟方向搜索,但是他们似乎在往石家庄子方向移动。

石家庄子是军区后方医院的所在地,那里有医务人员在内的300多人,其中不少还都是重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就是这样,瞬息万变,又一个棘手情况让本就眉头紧锁的杨成武更加犯难了,身边的可战斗的战士不能动,他们是能保护老乡和女兵突围的唯一希望,但后方伤员也必须派人去救。

这时白校的俞政委站出来请求任务:“司令让我们去吧,我们白校的学生懂护理,可以帮助伤员转移。”

杨成武看着这些已经精疲力尽的女学生摇了摇头:“不行,她们不能去。”

女学生们听到司令说不让她们去七嘴八舌地请求起来,“司令让我去吧,我们能行”“对呀,让我们去吧,我们挺得住”……

杨成武明白她们确实是完成转移伤员任务的最佳人选,更何况他也已经无兵可派,最后只能决定兵分三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由体力好的白校学生组成去转移伤员,但白校的女医务兵都是热血青年,上进心极强,有谁愿意承认自己体力差。

所以最后几乎所有的女学生们都奔赴了石家庄的后方医院,转移伤员。

第二路由后勤部队组成负责断后,第三路杨成武带着老乡们和大部队按原路线勇闯梯子沟。

死也要顶住

此时,花塔山下的日军早已拉开战线,从花塔山、龙潭湖一带包抄过来,事不宜迟,部队按照计划的三路分散出发。

杨成武心头一阵阵发紧,他命令侦察连和三连,一定要抢攻梯子沟进出口两侧的山地,顶住包抄的日军,一定要掩护白校女学生救援队,保住梯子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死也要给我顶住,一定要等到后方医院伤员撤完,你们才能撤下来,不然别来见我!”

在大部队为伤员转移争取时间时,后方石家庄子的伤员们对他们面临的险境毫不知情,等白校师生赶到的时候,医务人员还在忙着抢救重伤员。

“你们被包围了,司令员让我们来接应你们,马上撤离到梯子沟,一起突围。”

医院医务人员还没从惊恐中反应过来:“撤,那这些伤员怎么办?”

白校学生一边嘴上回应着:“找些担架,我们一起走,没时间了,快准备吧!”

匆忙中,白校的两百多学生带着后方医院的几百名伤员和医务人员开始转移,但时间紧迫、条件简陋,有的重伤员在转移途中还在流血,学生们就争着给伤员输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的信念就是,誓死也要带着伤员安全撤离,有的重伤员怕连累大家转移,甚至在途中对自己开了枪

队伍里还有一个遭遇难产的护士,据后来幸存者回忆,她姓秦,转移途中忍受着一阵阵宫缩之痛,但她仍把担架让给重伤员。

拼尽全力生下孩子后,把孩子给了走在队伍后面的白校学生,自己决绝地跳进了龙潭湖,就是为了不让自己虚弱的身子拖垮了救援部队。

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用血肉之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我们铸成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就这样,白校学生带着伤员终于赶上了大部队,第二天上午10点,3000多人陆续冲出梯子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不放弃,视死如归

战士们满面烟尘,眼里布满着血丝,身上衣服上全是血,白校的学生们也都累迷糊了。杨成武司令看着他们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慢慢举起右手,郑重地对着他们行了个军礼。

这时候突然有人跑过来汇报:“攻上花塔山的日军扑了个空,后方医院又扑了个空,他们已经发现我们进了梯子沟,正在向着我军方向疯狂追来。

虽然战士们都打得很坚决,但很显然我们寡不敌众,更何况还要带着老乡,学生和伤员一起突围,硬碰硬肯定不行。

大部队只能再次分散,化整为零。

杨成武司令带机关部队向大坪地村进发牵制日军,白校和后方医院伤员一起去敌军已经撤离的贾各庄,那里设有临时医院,可以把伤员暂时安置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们和伤员在梯子沟出口的洼地里稍作休息和调整,正准备出发前往贾各庄时,听到一个急促的声音说:“山上有鬼子。”

众人抬头一看大惊失色,沟口北侧的山头上,一排排日军的机关枪正对准了他们休息的这块洼地。

还没等大家组织好撤离,敌人的机关枪像爆豆一般打过来,很多女学生一时找不到掩体,一个个倒在了敌人的机关枪下。

白校院长和政委们迅速做出反应:“快撤,向断湖口峡谷方向撤离,保护好伤员。”

学生们抬起担架,一个学生倒下去,另一个迅速接过担架,保护着伤员在日军的机关扫射下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校校长和政委带着几个男同学靠着仅有的几杆枪冲在最前方,掩护后面的女同学和伤员,重伤员们不忍心看着学生们为了他们白白牺牲“快把我们放下来,你们快撤吧!”

可学生们怎么可能丢下伤员,自己逃命。

一个女同学大喊:“别说了,只要有一个伤员在,我们白校师生就不可能丢下你们,绝不退缩。”

山上的鬼子哇呀呀喊着:“女八路,这有女八路,抓住她们。”

子弹打光了,男同学冲向鬼子堆,和他们拼刺刀,贴身肉搏。

手无寸铁的女同学们拿石块砸,脚踢嘴咬,和鬼子展开殊死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好走在大部队后方的后勤部队听到了枪声,知道不妙,狡猾的鬼子一定是佯装撤离,等杨成武司令带领大部队走了之后,再发起堵截攻势,已经走远的机关部队根本听不到梯子沟洼里的任何动静了。

白校的学生极其艰难地退到断湖口峡谷,女学生们用她们的血肉之躯组成人墙,竭尽全力保护着伤员。

这是一场极不公平的猎杀行为,日军把手无寸铁的女生们当成了活靶子一样,很快校长倒下去了、政委倒下去了、护士长倒下去了、女学生们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

后勤部队赶到后,在他们的掩护下,最后仅有四五十名白校女学生突出包围,剩下的100多年轻的生命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梯子沟。

她们就那样横七竖八地倒在血泊中,据老乡们回忆,梯子沟洼地里的石缝中都渗满了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染血的教学讲义,散落在尸体中间,在风中被吹乱,似乎诉说着学生们的愤怒和不甘……

梯子沟一带百姓口中流传着一个传说:秋天小雨蒙蒙的天气时,你去空旷的洼里走走,有时会隐约听到喊杀声,尖叫声,也许听不真切,但是确实会有和平年代听不到的声音隐约入耳,想起来心尖尖都会跟着颤……

结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记忆可以无限深远,代代相传。

先烈们用鲜血谱写了那段历史,那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会变成记忆,让我们刻骨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