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了 97 年,她拿到了毕业证?

2024 年 5 月 18 日,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为该学院美术系毕业的校友林徽因追授了建筑学学位,外孙女于葵代替她领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兼佩利讲席教授弗里茨 · 斯坦纳这样解释追授学位的事件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 年前,林徽因和梁思成本来欲同就读宾大建筑系,却遭遇失败,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建筑系学生经常要整夜画图,女生无人陪伴无法适应,林徽因只能改读美术系 —— 但在知道无望获得纸面回报证明的情况下,她每天学习 10 个多小时,在高强度压力下,用两年半时间修完艺术和建筑两门专业的本科学业。

纸面证明只是切口,在才情和社交之外,也看见了林徽因的另一面,锐度和坚韧,理性而静寂。

1.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

竟没有获得建筑学文凭?

“建筑师林徽因”,刻在林徽因墓上的这个身份,却在百年来,被她的社交,婚恋,身旁男性的名字冲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对建筑的热情,比文学,绘画许更早,在宾大的剪纸上曾保留着她的回忆录:产生学建筑的念头,是在和父亲同游欧洲的时候,被现代西方经典杰作的辉煌激发,而产生了学习好的建筑理论,并且在祖国创作矗立数世的建筑。

而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师的成长与成就史,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女性事业的变迁。

100 年不给发文凭,只因她是女人。

1924 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与好友陈植前往美国留学,首先在康奈尔大学选修相关课程,按照规定学分,本来她可以继续在宾大注册就读建筑设计专业二年级, 但林徽因没能像两位男伴一样幸运:因为建筑系当时不招收女生,狂热的建筑理想还是被现实规章而击败,她只能改读美术系。

虽未顺利就读,但对建筑的热爱仍在持续:在宾大,林徽因是“斜杠学霸”,在美术系发挥绘画天赋,同时也兼任建筑系的教学助理 —— 97 年后等到的毕业证明,没有水学位,选修课成绩优异,很多门拿到“卓越”等级 —— 这位中国第一个女性建筑家,是扎实凭技能获得认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建筑师,林徽因留下的作品不多:51 年寿命里,在持续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她实践建筑的机会屈指可数,从有东北大学校徽到云南大学女生宿舍、清华园胜因院教师宿舍等 ——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她也曾参与设计。

她最大的贡献,是如她在美国求学期间所思一般,“不让本土的、特色的、原初的艺术正在被那种‘跟上世界’的狂热粗暴所剥夺”,而是研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1931 年之后,在战乱和辗转间,她和梁思成一起努力记录和整理当时尚未被发现重视的中国古代建筑遗产,完成《中国建筑史》,推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和女性身份,和文学天赋有关,林徽因对建筑的一大贡献,是对“建筑意“的发掘:古建筑是“技术与美的结合”“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儿子梁从诫说,“一处半圯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

2.

颠沛流离半生

并不只“人间四月天”

从小接受中西方教育的林徽因,英语流利,性格开朗,擅长社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便让外国人刮目相看:林徽因的好友,汉学家费慰梅曾在回忆录写,在一众当时腼腆死板的留学生里,只有菲丽丝(林徽因)和陈植是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国后的 10 年间,在思潮兴起,文化生涌的年代,大家更是从文艺作品中认识林徽因:与才子相对的总是佳人,似只有形而上的美才最贴切她的形象:后来人也同样通过此般传播一次次认识林徽因:浪漫的,感性的,创作出《人间四月天》这样诗性的文学作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欣然执笔的业余爱好。”但在儿子梁从诫眼里,母亲一生的事业,最重要的只有建筑。无论处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还是后半生的战乱、困厄和病痛中。

在后世人写就的诸如“谋生亦谋爱”的文学作品背后,林徽因的整个 30 年代,事业最重心都是和梁思成一起,跟随中国营造学社团队,去河北和山西考察中国古建筑:艰辛的勘测之旅中,要堤防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一次次失败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人只讨论林徽因的佳偶眷侣,或浪漫情事,而也许于林徽因而言,她的高光时刻却是在 1937 年对佛光寺的考察中:发现中国尚存的最古老木构建筑物,是对林徽因而言最兴奋的成就。

“母亲曾兴奋谈起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著测量...” 90 多年前的往事,经由儿子梁从诫回忆,如古建筑穿越千年的召唤一样,让无数心怀热爱之事的人仍可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半生则是在热爱和病痛中交融度过。在经历过一段平安无事的日子之后,抗日真正爆发,林徽因一家一路从北京迁移到长沙,再到昆明,开始一段漫长的流亡之途。

在昆明待过一阵子后,林徽因一家因为工作而辗转到四川宜宾一个叫李庄的地方,这一待住就是 5 年,也几乎是林徽因最绝望的五年:潮湿,阴冷的气候下,药物严重缺乏,林徽因的肺部旧病发作。

而建筑和文学,是在病痛中唯一的慰藉:本有一次机会,被好友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带去美国治病,但林徽因还是婉拒,这是“民族存亡危机时刻”。

待身体好转一些,林徽因、梁思成和其他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们,一面恢复中国营造学社会刊物出版,一面撰写《中国建筑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痛折损中,她度过自己的少女时代和中青年时光,1946 年,抗日胜利后归来北平,她已重病缠身,肺肾皆出现重疾 —— 但谈及建筑,生命仍是残酷间充满了诗意。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曾经回忆过在母亲生命最后时光的场景:有一次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分乘两辆三轮车,经过北海前的团城,当她们从西向东过“金鳌玉蝀桥”时,林徽因突然让女儿回头看 —— 原来是仿若置身于仙境的景,半圆的团城城墙高低错落,美丽极了。

同样 在生命末期,林徽因给好友费慰梅写诀别信,说“多么希望你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带来一盆花,一大堆无用的废话和一串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身诗意瀑千寻,直到 1955 年 离世,林徽因在大家的心里,仍是在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之下,一个“活跳跳的人”。

3.

“为家务苦恼”

传奇叙事下的烟火人生

“我一起床就开始洒扫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购和做饭,然后是收拾和洗涮,然后就跟见了鬼一样,在困难的三餐中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浑身痛着呻吟着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还活着。这就是一切。”

林徽因曾经写信给费慰梅的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世人传成佳话,赞其体贴的爱情,成为她发展建筑事业的绊脚石 —— 这也是林徽因身上容易被人忽视的那一面。在才女之外,也用 学者的锐度和韧劲来审视真实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成为了激励世人的传奇,她的故事也正在成为更多匿名女性的索引:

同样是 才华横溢的热爱建筑者,曾和林徽因一起在宾大艺术学院就读的孙熙明,当初也曾经和中国建筑学的先行者们一道,求学美国,游历欧洲,考察建筑:而在 1929 年之后,她选择退学,和未婚夫赵深结婚,最后的履历表上在 1920 年到 1988 年,长达 68 年的生命间,是空缺的 ——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这些时光就该被遮蔽呢?人生本就是有多维度选择的。

这些故事正在被陆续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林徽因的浪漫想象,正在被真实鲜活的讲述。

唯有一点浪漫破除不了:梁再冰回忆妈妈,在她身上从看不到悲戚焦虑与惶惶不安 —— 心怀热爱之事,生命总是美的。

参考资料:

1. 梁从诫丨倏忽人间四月天 ——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2. 这座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建筑师的学校,将迟到 100 年的学位,授予建筑师林徽因

3. 一纸被遗忘百年的学位证 还原林徽因在宾大的学霸生活

4. 97年后,美国追授林徽因学位:一代建筑大师被误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