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藩镇列传

藩镇列传

藩,是指保卫;镇,是指军镇。自唐玄宗起,为了防止边陲异族进犯,设置了防戍的军镇,称为“藩镇”,其首领称为节度使。到了唐朝后期,各节度使独立掌管当地的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割据,开始与朝廷分庭抗礼。《新唐书·藩镇列传》用五卷记载各藩镇的将领,也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由政府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发生战争,便从这些农民中挑选战士,从而实现了“兵农合一”,这便是府兵制。随着人口繁衍,经济发展,政府无田可分,均田制逐步遭到破坏,而府兵制自然也无法维系。

唐朝初期,凭借强大的国力,在府兵制的支撑下,边疆各族纷纷臣服,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帝国。府兵制瓦解后,政府面临无兵可征的局面。

唐玄宗即位,为了延续唐朝的威严,先后在沿边境地区设置了十个军镇,由军镇自行招募战士,负责防止各族进犯,确保国家安全。

玄宗好大喜功,经常主动进攻,逐渐赋予节度使军政、财政、民政的大权。边将一方面依靠开疆拓土能实现升官发财,另一方面,招募来的军人受雇于藩镇,兵随将走,将领得以拥兵自重,使得藩镇形同独立王国。有人曾经统计,玄宗晚年,十个藩镇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仅十二万,典型的内轻外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乡史思明造反,史称“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叛乱,朝廷将军镇制度推广到全国,让各地自行守卫。至763年叛乱平定后,唐朝的国力锐减,中央的权威受到极大损害,各地藩镇成为朝廷难以约束的力量。

唐玄宗的儿子肃宗集中精力平定“安史之乱”,忽略了对其他藩镇的制衡。唐肃宗的儿子代宗为了笼络安禄山、史思明的旧部,先后任命降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

这三人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不服从中央,而代宗采取姑息的态度。因为这三个地方都在唐朝的河北道,又称为“河北三镇”,唐朝正式进入藩镇割据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唐代宗召见幽州节度使朱泚的弟弟朱滔,问道:“你与兄长朱相比,谁的才能更高?”朱滔谦逊地回答:“论谋略领兵,臣不及兄长。但是,臣今年二十八岁,已经朝见了当朝皇帝,而兄长三十二岁还没能见过陛下。这是臣强过兄长的地方。”代宗闻言很是欢喜。

唐代宗的儿子德宗即位的第三年,恰逢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上表请求继承父职。德宗早就意识到藩镇割据的弊端,便拒绝了这个请求,并不惜使用武力镇压不听命的藩镇,以达到削藩的目的。然而,德宗的削藩策略是以藩镇打藩镇,导致其他藩镇的不满。

782年,曾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战功的节度使朱滔、田悦、王武俊和李纳联合造反,并先后自立为王,封赏百官,对抗朝廷,史称“四镇之乱”。随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幽州节度使朱先后称帝,天下大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德宗见武力削藩引发众怒,便发布罪己诏,改为实施拉拢之策。783年,德宗派人游说王武俊,说:“皇上知道你忠君爱国,你自立为王时,还不忘对身边人说:‘我本来也是忠义之臣,只是天子未曾察觉。’皇上听闻格外欣慰,特意派我来转达:‘朋友之间有矛盾,做错了事都可以道歉。朕身为四海之王,自然也有宽广的心胸。’希望你仔细斟酌。”王武俊说:“我是个胡人,性格耿直,而且忠义。我本来就想归顺朝廷,倘若皇上下令饶恕我们的罪行,我也无愧于朋友们。假使有人不服从朝廷的命令,我也会奉诏征讨他们。如此一来,我就上无愧于陛下,下不辜负朋友!”

此后,历任唐朝皇帝都对藩镇采取各种措施,希望削弱其实力,而藩镇也想尽办法扩充实力。在此消彼长的抗衡中,中央权威逐渐丧失,藩镇实力越来越强,不但节度使之位可以世袭,还能在境内征税、征兵、任免官员,最终导致了唐朝灭亡及五代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藩镇割据是唐朝特有的现象,割据状态虽然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但各个割据势力之间保持着均衡实力,从而也维系了唐朝的统治。

在朝廷与藩镇之间拉锯了长达两百年之后,北宋建立,宋太祖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九册《新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