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30年前,19岁的王桂梅带着满腔热情加入武汉市江夏区的特殊教育事业;30年后,从青丝到已有了白发,她激情不减,近些年来,她积极探索反向“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办普通教育),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2023年,江夏特殊教育学校荣获教育部首届融合教育优秀案例。(据极目新闻近日连续报道)

“佳梅校长”令人称道(图源: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梅校长”令人称道(图源:视频截图)

武汉江夏“桂梅校长”扎根特教30年,让千余名特殊孩子走向社会。初看到“王桂梅”这个名字,让人在第一时间想到张桂梅,不仅是二人的名字高度重合,还在于两个人都扎根基层教育几十年,都以女性的至柔至刚无私奉献,扑下身子辛勤耕耘,帮助学生打通以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后一公里”路,以自己的发光发热,给他人带来温暖与希望。

云南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事迹众所周知。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的失学辍学状况,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她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桂梅是广大教育者的榜样,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教育的意义。王桂梅身上没有那么多的光环,但她所从事的工作一样富有意义。可以说,王桂梅与张桂梅有某种共通的地方,就是无愧于自己带“梅”的名字,以自己的坚强绽放着美丽与芬芳,以一朵花的姿态盛开成景,带给他人以美好与春天般的希望。

“佳梅校长”与孩子们在一起(图源: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梅校长”与孩子们在一起(图源:视频截图)

说起来,王桂梅投身特殊教育事业,背后有一段隐情。她家里有一个听障弟弟,1991年,中考成绩优异的王桂梅,考入了武汉第一师范学校特教班。“将来当了特教老师,你就可以教你的弟弟了。”上学前,父亲如此说道。1995年毕业后,王桂梅放弃了一所条件更好的学校,回到江夏从事特殊教育。

她记着父亲的嘱托,不仅是学成之后可以教自己从小带大的弟弟,还可以教那些跟她弟弟一样的听障孩子。按现在的话语,王佳梅为了自己的弟弟选择了特殊教育事业,称得上是“扶弟魔”。但她乐在其中,从此倾尽一生的努力,去帮扶一个个听障孩子,成了更多孩子的“扶弟魔”。她是光荣的,也是值得的。因为教育作为残疾人就业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通道。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善莫大焉,又功莫大焉。

做这项工作是不容易的,需要特别的爱心与耐心。徐恋是王桂梅带的第一届学生,“当时是一个非常瘦小又可爱的小男孩”。刚来学校时,徐恋很调皮,不想上学。第一年参加工作的王桂梅想了很多方法走进徐恋的内心,让他能快乐地在特校学习。因为她记得当年实习时,老师对她的叮嘱:“要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教他们知识,这才是特教老师。”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顺利成长,她自费在华中师范大学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把心理咨询纳入日常教学。2016年,她率先在武汉探索反向“普特融合”办学,即让特校生和普通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这是一项尝试,也是一项挑战。她将特教课程与普教课程进行融合,成立了刺绣、陶艺、种植等10个校园社团,举办普特融合的体育运动会,让孩子们自然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就成为了好朋友。

“佳梅校长”与孩子们在一起(图源: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梅校长”与孩子们在一起(图源:视频截图)

“普特融合”太有意义了。史铁生曾写下这样的经历:“我是最糟糕,但最快乐的守门员。”因为在球场上,余华、莫言和刘震云这些朋友,交给他守门的任务。这是没有嫌弃他的瘫痪,把他当正常人一样看待,让他格外开心。

“普特融合”的教育思路也是如此,不仅使残疾儿童融入普通同学中,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当正常人一样看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鼓起理想的风帆。同时也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需要,和他们建立同伴关系,懂得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常言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桂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她是一名有心而且用心用情的特殊教育事业工作者,她以自己的至诚盛开,让残疾儿童看到生命的光亮。她无愧于“佳梅”的名字,俏也不争春,只为让孩子看到春天般的希望与生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