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趋于成熟,有才之士可以通过科举制度步入仕途。倘若不愿意参加科举,各地潘镇节度使也用辟召制度给自己选拔人才。相对来说,唐朝对人才的选拔还是比较宽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的时候,有一个叫黄巢的考生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落地,遂对整个唐朝的科举制度以及官场黑暗产生了愤恨,特意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来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

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上来看,唐朝的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公正开明的,为广大寒门士子以及庶族地主提供了一个政治上的出路。虽然延续了700余年的门阀制度,在唐朝时期也逐渐变得衰落,但是所谓的上流社会仍然存在,阻碍着寒门庶族地主的上升空间。

唐朝早期政治清明,科举制度也比较公开透明,但是到了唐朝晚期的时候,吏治腐败的现象十分严重,科举制度逐渐被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们所把持,成为他们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

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较为完善,但是因为官场腐败的缘故,很难从根源上断绝科举舞弊的现象。除了泄露考题、代考、贿赂考官等常规科举舞弊现象之外,还有门阀之间的裙带关系,也在进一步蚕食着本就不多的科举名额。

除了科举舞弊之外,就连被后世誉为“美谈”的行卷之风也都变了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时期,由于朝廷科举考试录取者名额极少,一些自认为有才华的考生会把自己平日里写的一些诗文编辑成卷,呈送给那些有身份地位的官员,以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推荐。

整个唐朝时期,行卷之风盛行,并且也确实出现了不少经典的行卷诗,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再比如,黄巢后来的部下晚唐大诗人皮日休,也曾用自己作品集《皮子文薮》行卷。

行卷作为一种较为另类的人才发掘方式,确实为大唐王朝贡献了一批人才。但是到了唐朝晚期,行卷已经开始变味了,举子们用来行卷的诗文质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族背后的人际关系以及奉献的钱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巢出身于盐商家庭,家族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自然是家资颇丰。况且黄巢从小就聪敏异常,五岁便可对诗,又擅长弓马骑射,自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只是令黄巢想不到的是,他长大后第一次参加科举就名落孙山了。

科举失利后,黄巢并没有气馁,后来又参加了一次科举,结果还是没有考中。原本黄巢以为是自己才疏学浅的缘故,可是当他看到榜单上都是一些草包纨绔子弟后,顿时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考中了:一没有送钱,二没有关系。

在唐朝晚期的科举中,代考替考之风盛行,依靠裙带关系考中进士的也不乏其人,科举已经被上流社会所垄断。而唐朝时期商人地位低下,早期商人子弟甚至都被朝廷禁止参加科举,所以黄巢想要在科举中出人头地,简直是难比登天。

虽然参加科举接连遇挫,可黄巢并没有放弃,仍然想为自己的前途拼搏一次。只是这一次,黄巢放弃了参加文科举,而是选择参加武科举。黄巢天真的认为,武科举凭的是个人的真本事,再说舞刀弄枪也没法替考,而自己自幼熟读兵书,弓马娴熟,考中武举那还不是易如反掌。

结果现实又给了黄巢一个大耳光,考前信心满满的黄巢再一次落榜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打击,使得黄巢彻底看清了唐朝社会的黑暗,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几乎已经被完全堵死。此时黄巢对整个唐朝都失去了信心,发誓要自己闯出一条出路。

黄巢科举落地后回到家乡继承祖业,成为了当地盐帮的一名首领。当濮阳盐帮首领王仙芝起兵反唐后,黄巢立刻率领家族子弟聚拢数千人投靠王仙芝,并且在王仙芝战死后成为新的义军首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率领大军攻占长安,唐僖宗在神策军的护送下仓皇逃亡咸阳。这一次,黄巢发誓要一雪科举失利的前耻,满城公卿也就成了黄巢毁灭的对象。

在新旧唐书中,黄巢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对大唐王朝来说是一场浩劫,黄巢大军所过之处皆成瓦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过,现代人对这场浩劫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韦庄的《秦妇吟》。

然而,在敦煌文献未发现之前,《秦妇吟》这篇千古名著居然失传了,据说还是作者自己所毁,害怕被有心之人利用。此后千余年,《秦妇吟》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两句。值得玩味的是,后世文人墨客痛恨黄巢给唐朝百姓带来的灾难,但是却鲜有人同情那些被黄巢踏于脚下的满街公卿。

看来,上流社会,还是只能物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