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到哪儿,卒中团队就陪同到哪儿,见缝插针地完成工作

撰文|燕小六

故事还要从一纸“军令状”说起。

2024年年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以下简称朝阳医院) 院领导下达了一个“硬指标”:进一步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 (DNT) 要减到45分钟内。

朝阳医院是北京“三甲”综合医院。此前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一直不温不火。

今年4月,朝阳医院本部的平均DNT为37.1分钟,相较此前DNT平均59.2分钟而言降幅明显。4月30日11时许,该院接诊一位84岁男性卒中患者,DNT仅用时17分钟,较过往平均值缩短70%,这再次刷新了朝阳医院的DNT纪录。

“时间对于卒中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越早开通闭塞血管,患者恢复的可能性越大。”神经外科主任汪阳告诉“医学界”,医院一直在思考如何持续优化溶栓流程,实现多学科的无缝衔接。此次能达成“硬指标”,有赖于多学科团队重新梳理绿色通道的多个环节和动线,重塑了很多重要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优化溶栓流程,北京朝阳医院本部急诊医学中心在急诊抢救室内靠近CT室的位置,设置专门的溶栓区域。图源/受访者提供

挤出每一滴水分,与死神抢时间

3月19日下午,朝阳医院本部急诊科接诊1名73岁女性患者,她出现单侧肢体乏力约2小时。分诊台护士评估症状,怀疑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这是我国成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即救治时间越长、预后越差。一般认为,救治黄金时间窗是4.5小时内。

最终,该名患者从抵达急诊到医生开完医嘱、检查单,用时4分钟。卒中治疗团队成员在5分钟内全部到场。患者从到院、完成检查至开始静脉溶栓,耗时21分钟。

这明显优于我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要求。根据指南,急性卒中患者到院后10分钟内应完成初步病情评估,15分钟内卒中急救团队成员到场,进行静脉溶栓DNT应<60分钟。

为了精简流程、压缩DNT时间,朝阳医院曾花大力气,实现神经内外科与急诊医学中心、放射科、检验科等多科室联动,打通卒中救治在院内的各个环节。

而在开篇所述的进一步优化过程中,急诊医学中心提出改进内容包括分诊台快速识别、卒中团队早期干预、提前预警制度化、配备卒中护士等。

黄菊梅是专职卒中护士。她告诉“医学界”,她给分诊护士做过多次培训,反复强调症状、时间等重要性。按照医院最新版绿色通道流程,分诊护士若评估患者是急性脑卒中,且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要立即发出“卒中预警”。

“他们会第一时间通过专线,打电话给我以及当天值卒中班的神经内外科医生。按照要求,我必须在接到预警后1分钟内,到达患者身旁,医生必须在5分钟内赶到。”黄菊梅说,在接下来的流程中,病人到哪儿,卒中团队医护就陪同到哪儿,见缝插针地完成很多工作。

比如,在神经内外科医生抵达前,急诊医生会完成前期评估、开检查单。此时,卒中护士就在一边取血样本、测血糖,留置防爆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 (0.9%NaCl 500ml) 。

汪阳介绍,神经内外科医生尽早介入,治疗启动时间能大大提前。“传统卒中急救需要做完CT、看到结果,再由急诊上报神经内外科、决策治疗。现在,患者还没做上检查,医生可能已经和家属初步知情谈话了。CT结果一出来,神经内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直接在CT室阅片,现场决策治疗方案。”

黄菊梅认为,随着团队配合默契,绿色通道或能再提速。“现在神经内外科排班都是要求一名医生值24小时绿道,且参与值班的人员基本固定。”

据悉,朝阳医院对卒中绿色通道有专项奖励机制,鼓励不断缩短DNT时间。2021、2022年,医院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取栓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静脉溶栓医院”“优秀动脉取栓医院”双优称号,参与建设的人员都得到表彰。“这是集体荣誉,大家很受鼓舞,干起来也特别积极。”黄菊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受访者提供

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要讲医院“特色”

时间管理是卒中救治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记录、监测每个环节的时间点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传统记录方式面临诸多挑战:手写急救记录耗时,耽误救治时间;事后无法真实记录时间;数据上报和统计分析困难,不便追溯。

“在医院领导支持下,信息中心为我们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患者一入院,就会戴上一个电子手环,能自动抓取、感应绿色通道中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包括进/出CT室、溶栓时间等。”汪阳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受访者提供

分析路径及与之对应的时间后,汪阳发现有待精进之处:影像学检查耗时长、在流程中占比大。

卒中绿色通道一般采取“一站式”CT影像检查方案,这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卒中影像检查方案。

“一站式检查有它的优点,查得多、看得完善。缺点就是要花时间。如果以目标为导向,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要压缩DNT时间。”汪阳告诉“医学界”,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指南推荐,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发病<4.5小时的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凭借一个头颅CT平扫结果就可以进行静脉溶栓。

“如果患者有溶栓指征、家属也知情同意,CT平扫结束后,我会立即将他转运到专用床位完成溶栓。溶栓结束了,我再陪同患者继续完成一站式CT的其他检查。再接着,患者会进入抢救室继续治疗。”黄菊梅说,如果家属没决定要不要溶栓,那患者仍需先完成一站式CT、再进入抢救室,等家属知情同意后遵医嘱进行溶栓。

汪阳等人继续对比路径图,找到了另一个具有医院特色的细节:患者从CT室转入抢救室,时间有长有短,变化较大。

在分析过程中,黄菊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抢救室分外走廊和内部大空间,由不同的护士管理。整个抢救室鲜有人少的时候,要不然就是没有床位,要不然负责护士特别忙、找东西要消耗一些时间。”

急诊医学中心决定,专门在急诊抢救室内固定一个区域用于溶栓治疗。“我们规划过好几条动线图,目标是路线最短、空间充裕。”黄菊梅说。

最终,抢救室将紧挨着CT室的空间拨给绿色通道。写着“溶栓专用”的心电监护、静脉泵等设备,以及溶栓药物等都摆放得触手可及。

黄菊梅注意到,包括CT室医生在内,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亲朋好友在出现卒中症状后,第一时间选择到朝阳医院就诊。“体验过绿色通道后,他们都觉得好,也认识到时间多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受访者提供

更多工作或在院前

朝阳医院没有把目光仅仅锁定在院内。

对于卒中救治而言,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一直是我国院前环节的核心痛点。

“院内绿色通道减到45分钟以下,再接着只能以5分钟为界限往下降。但大量宝贵的救治时间都浪费在院前。”汪阳感慨。

以本文开篇的84岁患者为例,他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4小时,才被送入医院。

主要难题有三:第一,民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知晓率低、急救意识不足,发病后不能及时呼救;第二,120急救团队与医院之间信息不互通,医院无法早做准备;第三,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机制不尽完善,或不能迅速完成转诊动作。

“我们一直希望在院前对接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患者一上急救车,我们就能有机会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完成信息采集,或者简单查体、监护信息等能同步到朝阳医院。这里涉及到一个信息系统改造,都是技术问题,是可以实现的。”汪阳说。

医院还不定期地通过媒体、网络等开展健康宣教,以提升人民群众对卒中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能让老百姓认识到卒中是一个急症,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救治,那也是一种成功。”汪阳说。

参考文献:

[1]任怡,等. 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 中华医学杂志.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10416-00914.

来源:医学界

责编:凌 骏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