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东平 记者 李澈)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离开时,留下的是眷念。在四川省通江县第七小学有一个现象,平时周末特别是每年中学生毕业季,很多从该校毕业的孩子都要专程回到校园走一走,看看曾经的老师,在校园里合影留念,甚至到食堂吃一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江县第七小学校园。资料图片

“这也是学校一项办学成果吧。”该校校长何光府欣慰地说。

城郊接合部小学如何办出特色?通江县第七小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

通江县地处大巴山深处,通江七小坐落于通江县诺江镇高明新区,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新学校。建校伊始,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厘清了发展定位,在实践中顶层设计了通江七小校园文化体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格培育体系,紧紧围绕“仁爱”核心,建设了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育人文化氛围浓厚的“仁爱之校”,有“服务、仁爱、等待”价值追求的仁爱之师,培养“明礼、立信、尚德”品质的“仁爱之生”。

为了“点燃”教师活力,该校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相信”:相信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该校在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凝聚思想共识,二是共建核心制度,三是干部率先垂范,四是搭建成长平台,五是加强人文关怀。学校主动争取了很多国培计划,多派教师参加市县级培训,主动参加一些质量较高的免费公益培训,偶尔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全自费培训,每学期还举办3次以上校本培训。该校制定了教师发展层级目标及内容,组建了一个名师或者名师培养对象带2—8个学员,辐射全校教师的多级梯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和优秀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26人,县级名师培养对象3人,县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县级名师工作室1个。

学校又从四个方面入手“激活”学生动力:开设丰富的课程,构建有趣的课堂,提供悉心的呵护,营造雅致的校园。目前,学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学校”“四川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四川省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基地”,师生食堂是“巴中市‘A’级食堂”。去年,又成功创建了“四川省营养与健康学校”,先后有市内50多所学校到该校学习交流。

作者:赵东平 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