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许多经典战役、英雄精神仍然长存在国人的记忆之中。长津湖战役就是其中一例,此役志愿军毙伤俘“联合国军”共万余人,对整体战局的态势扭转作用更是得到极高评价。

而这一战未能全歼敌人的结局,也开启了后世研究的热门话题——假如当时的九兵团15万人成功堵住了10万美军,能否做到毕其全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九兵团成功堵住了10万美军

要分析这一问题,不可能简单地进行一个兵力人数的比较,而必须从当时战场的外部环境、武器装备、后勤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进行综合考量。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一方由20军、26军、27军组成的第九兵团通过英勇奋战,成功地完成了对美军陆战一师的分割和包围,使敌军首尾不能相顾,但最终并未能全歼敌人。

陆战一师遭受了重大打击(伤亡逾四千人,非战斗减员逾七千人)之后,仓皇逃离长津湖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战的战略意义则更为深远:志愿军成功地将东北部战线推进到元山地区,收复大片土地,推动朝鲜东北部战局出现了翻转。进而配合西线构成第二次战役,整个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一方所处的战略不利态势也从此得以扭转。

另外一边,美国军方在此战之后给陆战一师颁发了大量勋章,有研究者认为堪称“历史之最”。陆战一师也并不认为自己撤退了,而是从另一个方向发起了“进攻”,并宣称自己给九兵团造成了“重大减员”。

这也可以作为旁证,美方认为当初那一战的战果并没有明显偏向哪一方。

那么,志愿军未能在长津湖全歼敌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九兵团的15万兵力能够成功堵住10万美军,战局是否一定就能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当时的资料证明,战争是极为复杂、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且具有偶然性的事物,那时志愿军面临的困难,也远比兵力对比要复杂繁琐得多。

要想夺取长津湖战役的全胜,并不是仅仅只看某个环节的任务是否完成到位,也就是说,即使当初九兵团成功堵住了10万美军,也不一定就能达成全歼。志愿军要想完整地、彻底地歼灭敌人,需要的是更多方面的补强和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困难:冰雪严寒

战役发生的地点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山脉之东,是一座面积广阔的人工蓄水湖。该湖被环抱在高山绝岭之中,常年冰封积雪,冬季气温甚至能低到零下30°C。

具体到战事发生的那一年冬天,偏偏又遇上了百年未遇的寒潮,最低温度直接降到了零下40°C。

这样的天气用“天寒地冻”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在这样严酷的低温环境之下,不管是人员还是武器弹药都无法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仇永生当年只有二十岁,是属于九兵团20军某团政工组的一名成员。多年后据他回忆,当时组成九兵团的共有三个军,大部分官兵都并没有在北方严寒天气下生活的经验,更何况训练和作战。

大多数人原本生活在温带气候的华东地区,新中国建国后在福建沿海进行训练,常年气温在20度上下。1950年因为朝鲜战事紧急奉调入朝时,由于时间紧急,九兵团的军列尽力缩减了路上停留和休整的时间,导致大部分人没有领到北方冬天需要的大衣、棉鞋棉帽。

仇永生所在的20军奉命北上之前,部队刚发了冬衣——当然是用于南方部队的薄款棉衣,每套衣服按标准使用棉花一斤半。但是如果是东北部队,下发的是另一种厚款棉衣,每套应使用棉花三斤半。足足多出一倍的用料,足够证明不同地区的气温相差悬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计划,这些由南边调动的部队应当先到东北梅河口进行改装,配备必要的被服和其他装备,才能进入北方战场。然而当军列到达山海关时,朝鲜却传来战事有变的消息、部队受令“不换装,紧急入朝”。这便是九兵团的军列极少停留、几乎直接开往朝鲜江界的原因。

九兵团15万余人跨过鸭绿江,克服了时间仓促、衣服单薄、天气严寒、物资短缺、武器劣势和人生地疏等多种纷繁复杂的困难,投入长津湖战役的准备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低温度下的战士和武器

真正到了北方严寒的战场上,严酷的低温环境立刻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压在每一个志愿军指战员的头上。仇永生和他的战友们穿着一斤半棉花做成的薄棉衣、轻装只带一周口粮北上入朝。

为了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战场突击,志愿军战士在积雪皑皑的山脉和密林中连续急行军。硬是在不惊动美军的前提下到达了长津湖地区。

更大的困难对着战况的胶着而逐渐迫近,时间进入11月,百年不遇的寒潮降临长津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近零下40°C的低温环境下,九兵团出现冻伤的情况超过三万人,其中冻伤程度较高、部分影响战斗力甚至完全不能战斗的比例超过了75%,这是一个极为严峻、对战争局势影响极大的负面因素。

虽然同样经受着低温和严寒的威胁,美军士兵面临的局面却要乐观得多,其中原因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当时就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的美国,其军队的给养配备之完善到位,显然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要“财大气粗”太多。

资料记载,参与长津湖之战的美军步兵配备了鸭绒睡袋,战斗人员配有适合低温作战的防寒服,武器和装备也有专用的防寒配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即使如此,美陆战一师同样也有超过七千人被冻伤。可见当时长津湖地区的低温,确实是拉低双方战斗力的一大因素,而志愿军一方由于装备落后、支援有限,受严寒天气的影响无疑会更加显著。

武器方面,九兵团的配备武器装备以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式武器及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式武器为主,共同特点是技术较旧、配件不全、后备维护体系也不够完善,这必然影响武器的效应发挥。尤其在寒冷天气下,更容易因为武器的低温适应性不佳而出现故障,甚至完全无法使用。

例如有许多部队配备的手榴弹出产自江南地区,便难以经受超级低温的考验,甚至有一部分手榴弹出现了导火索无法发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力居于劣势,尤其缺乏航空力量

武器火力方面,美军陆战一师以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整编组建的战役集团,全师编制约两万五千人,其装备之精良在整个美军中都属于上乘。

每一陆战团均配备24门火炮、5辆坦克,此外另有以重型火炮为主要进攻武器的炮兵团,以及由7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

而作为包围者一方的志愿军九兵团,虽然在解放军中横向比较、装备水准并不算差,但仍不可能与美军第一档次的部队相较。统计资料显示,九兵团的武器装备以轻型野战炮、步兵炮和迫击炮为主,其口径、威力、射程均不及敌军装备的主力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相差更悬殊的力量在于运输汽车以及航空力量。美陆战一师拥有空军的密切空中支援,配合作战的空军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7个中队。而九兵团一方,航空力量还是一片空白。

因为无法抵御来自空中的袭击,仅有的1000辆保障后勤使用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空袭中损失惨重。

以上种种,都是长津湖之战中难以否认、不可忽视的细节。正是由于整体武器装备的全方位落后于人,即使九兵团能够将敌军完全压制在长津湖区域,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突破敌方的火力优势而实现全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信能力成为短板

在各种情况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通信能力同样也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层面上,中美两军的差距难以忽视。

美军陆战一师使用电台作为通信器材,并早已将之装备到了排级战斗单位,再辅助以步话机作为战斗单位之间联络之用,因此整体而言,对战场形势的把握准确而及时。

但志愿军则受制于设备有限、装备不足,只有团一级及更高的作战单位才能配备电台。往下走营、连、排等级别之间,要传递信息必须通过吹号、哨音甚至通信兵传令来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无疑对于信息传递的效率、准确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战场情况变化太多太快、通信网络难以负荷,部分情况下更是直接造成了不利后果。

情报收集方面,由于朝鲜战局变化太快、情报收集储备不足,九兵团对于敌军在长津湖地区的火力配备、兵力部署等情况了解得并不够精确细致。实际负责战场指挥的指挥员并不知道敌军的编制和部署,这样的仗显然就会“难打”。

而且在整个九兵团中,甚至不少军、师一级的首长都不不知道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的全名,由于信息来源的限制,“知己知彼”的先决条件做得并不够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勤与医疗

战斗开打不久,仇永生便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由他担任副组长,率领由战士、军医、民工等九人组成的临时小队,负责将九名无法行走的重伤员护送到90公里外的兵团后方去。

当时摆在仇永生面前的,是整个九兵团每个单位都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后勤能力不足、医疗保障欠缺。前线部队当时已经几近断粮,更缺乏运输工具可以抽调,到后方的道路只能靠人扛马拉,还必须面对来自美军的空中威胁。

怎么办?仇永生带上了能说一点朝鲜语的东北民工,前往邻近的当地村庄筹集物资。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他们凑到了几辆牛车和爬犁用来运送伤员,还借到了一百多斤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粮食”自然不可能是常规的大米小麦,而是一种用炒熟的高粱或玉米磨成的粉。要吃的时候抓一把、和着水或者雪吃下去,就是一顿饭。

这样的条件之下,运送伤员就成了一项危机四伏、不易完成的任务。为了躲避美军空袭,他们不得不接着树丛、地形的隐蔽,昼伏夜行赶路。甚至连休息时也未必有生火取暖的条件,很多时候都是所有人挤在一起用体温相互取暖,一程接一程地赶向后方。

路上有战友因空袭而受伤,但运送伤员的任务仍然必须完成,各方面硬实力的欠缺无疑大大增加了此类任务的难度。

而美军陆战一师一方,不但运输能力、运输工具、空中控制能力拥有压倒性优势,敌军甚至还配备有直升机用来运送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能全歼,但意义仍然重大

正是因为存在着以上多方面的差距和弱项,虽然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成功地完成了对陆战一师大部以及美七师一部的包围与分割,敌军已经被分为四块、各自为战,但最终仍然没有能够实现全歼敌军的目标。

其中也不乏一些较为偶然的因素,例如预定作为预备队的26军,本应该在12月8日之前抵达预定地点、实行对敌军的合围。但由于情报、通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支部队并未能切实堵住陆战一师的退路。

陆战一师将水门桥重新假设完毕后,通过水门桥与前来接应的美步兵三师汇合到一起,逃向了兴南港方向。这也是最终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一大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津湖之战的意义,在于极其困难的外部环境下仍然能够英勇作战,最终歼灭了被外界视为美军“王牌”的陆战一师和步兵七师共计1.3万余人,这也是该部队获得中央嘉奖的最直接原因。

也正是这种“两军相逢勇者胜”的精气神,多年后仍然激励着所有的华夏儿女。热映的同名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我们把该打的仗打完,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仗了。

另外,长津湖战役之后,美陆战一师因在此战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减员总数已近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担任过“联合国军”在第一线的作战部队,而是转到了三八线以南,去执行一些强度较低的非主力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息:

《长津湖战役,毛泽东赞九兵团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2021-10-09;文汇报

《苏州太仓老兵回忆长津湖战役》;扬子晚报;2021-10-10

《“党指挥枪” 人民军队保人民幸福》;2021年07月01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