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靠着“谋权篡位”上位明成祖,想让方孝孺为自己起草诏书,却被狠狠的拒绝,一怒之下诛了方孝孺的十族。

朱棣担惊受怕侄子朱允炆某天会杀回来,于是派郑和去寻找他的下落。
朱棣虽然举行过“葬建文皇帝”仪式,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的谜团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

叔侄二人,恩怨何时了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尊未敢忘建文

朱棣的“靖难之师”打进南京、占领皇宫后,朱棣最想杀而又最不想杀的一个人就是文学博士方孝孺。
想杀方孝孺,是因为朱棣在燕起兵造反时,朝廷所有的征讨檄文全部出自方孝孺之手,并且在关键时刻,还为建文帝支招对付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想杀方孝孺,是因为朱棣从北京发兵的时候,朱棣的高参道衍和尚姚广孝曾对他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千万不要杀害他。
杀害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断绝了。

朱棣答应姚广孝,占领南京城后,不杀方孝孺。
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后,是多么希望方孝孺能为他所用、为他起草诏书呀!谁知派人把方孝孺召来,在多远的地方,就听见方孝孺的悲恸哭泣声,其声在此刻已经被朱棣拥有的金銮殿中回荡,听了令人毛骨悚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见状,赶快从御座上下来,上前安慰方孝孺说:先生不要哭坏了身子骨。
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呀!方孝孺听了后,马上反诘道:“请问成王安在?”

朱棣回答说:“彼自焚死”了。
朱棣此刻宁愿相信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孝孺抹去老泪,继续紧逼朱棣,问道:那你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来接任?总之一句话:就是你朱棣不应该当皇帝!朱棣回答说:“国赖长君。”

意思是说,国家要依赖年龄大一些的老成人来治理。
方孝孺顺势反诘道:“何不立成王之弟?”总之一句话:轮不到你老四朱棣来即位当皇帝。
朱棣愈听愈恼火,一句话将方孝孺给堵住了:“此朕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在与方孝孺一番舌战后,让人拿来笔、纸,很尊敬地对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方孝孺宁死不从,把毛笔狠狠地摔到地上,纸张撒落一地,一边哭着,一边严词拒绝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表示自己宁愿去死,也绝不给朱棣起草诏书。
朱棣恼羞成怒,二话不说,让人立即把方孝孺拉出去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孝孺慨然赴死,并痛骂朱棣为“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而自己与朝廷其他大臣们则是“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据载,方孝孺的弟弟、妻子及两个儿子先后上吊自杀,他的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方家宗族亲友前后被株连而惨遭诛杀的有数百人。
当时以死明志、誓死效忠于建文帝的臣民数以万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是通过刀枪武力夺得了自己侄儿朱允的皇位,加之有那么多臣民拥戴朱允,所以,朱棣尽管坐上了皇位,但心里仍然很不踏实。
尤其对于建文帝是死是活,心里一直没有得到确定答案。
根据种种迹象,他怀疑建文帝还活着,还会随时组织力量对他的政权进行反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帝如同幽灵一般,时刻缠绕着朱棣。
朱棣的余生虽然是过着皇帝生活,但也被建文帝所“魂牵”。
他也知道,朝廷安葬的是马皇后那烧焦的尸骸,对外宣称是把他们二人一道埋葬了。
诸事安排妥当后,他要派人想办法找到建文帝的下落,自己也好睡一个踏实安稳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下“西洋”为哪般

《明史》卷三百四《郑和列传》记载,云南人郑和很早就在燕王的藩邸工作,后跟随朱棣起兵造反有功,朱棣当上皇帝后,郑和被“累擢太监”,世称“三保太监”。
朱棣夺取政权后,更年号为“永乐”,史称“明成祖”。
在处理国政、日理万机之余,朱棣心中放心不下的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朱棣怀疑建文帝是逃亡到海外去了,所以准备派人去追踪查访建文帝的踪迹。
如何对这桩悬案开展调查?朱棣很是动了一番脑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要让自己的心腹带领一个船队到海外去寻找,但对外宣称是扬国威,让远夷来服。
也正是在先后七次出海行动中,郑和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今人将其阐释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先是“欲踪迹”逃亡到海外的建文帝,其次才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且”字,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通过对郑和“七下西洋”时间、内容的简要列举,我们会发现,郑和所到的地方,有很多是“南洋”而不是“西洋”。
这种“偏航”现象,与我们的先人对海洋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入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船队前后七次出海,到达的地点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腊、阿鲁、天方、黎伐、那孤儿等“凡三十余国”。
一路所取各地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从七次“下西洋”出海的目的来看,第六、第七两次出海,与开始的航海目的中欲寻找建文帝行踪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政治、文化、商贸交流意义更加突出。
朱棣通过船队到海洋国家寻找建文帝的海上行动,只能归结为无功而返,但陆路情况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滢“隐察”十五载

朱棣一方面派郑和“下西洋”,对南洋、西洋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密集型追踪觅迹;在国内,还派专门人员,尤其是对滇、黔、桂、闽、浙一带,加强对建文帝朱允炆行踪的明察暗访,水路、陆路双管齐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朝廷官员中,肩负着与郑和同样使命任务但在陆地上工作的是一个名叫胡滢的人。
据《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胡滢列传》,胡滢是武进人,他的故居就在今天常州市运河边上的西瀛里一带。

建文二年(1400年),胡滢考取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永乐元年(1403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帝“崩于火,或言遁去”,并且朝廷中有许多旧臣都不见了,传说他们都跟随建文帝跑了,朱棣对此一直存疑。
永乐五年(1407年),在派郑和船队“下西洋”后,朱棣派遣胡滢,颁发御制诸书,下发各地,并要胡滢去拜访一个名叫“张邋遢”的仙人,让仙人协助寻找建文帝。

胡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胡滢跑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苍山洱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身负重任,也身不由己,不得随便回家与家人团聚,甚至“母丧乞归”都不许。
史书称其“以故在外最久”,一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才得以回家休息。
胡滢所到之处,有时也听到民间有传闻,说建文帝在哪儿,但等到他暗中去查访核实时,又根本见不到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在外奔波寻找,现在说起来轻巧,但设身处地去想一想,胡滢这个官当得真够苦的。
回到朝廷后,朱棣也就提拔他做了个礼部左侍郎。
谁知安稳日子没过两三年,朱棣似乎又听到了什么传闻,到了永乐十七年(1419年),又命胡滢“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胡滢又开始了他第二次全职寻找建文帝下落的政治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滢才得以还朝,向朱棣再度报告他在南方各地调查暗访到的情况。但结果都是一样——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永远的谜。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胡滢向皇帝汇报的地点已经改变了,不在南京,而是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应天府”改为“南京”,再将“南京”确定为“京师”,本来已经很顺,但朱棣企图抹去建文帝在南京的四年皇帝生涯,他连“建文”年号都要去掉,将那四年强行改成“洪武”,这种罔顾历史的封建帝王的野蛮做派,致使史籍上出现名称、时间等概念不能同步对应的现象。
地名与政治的关系,于史可见。

本文信源来自【中国知网】【朱棣“魂牵”建文帝】。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