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走过无锡滨湖区的蠡湖大桥?

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要去桥上体验一下。

每次路过蠡湖大桥,我都要感叹一遍,到底是谁,设计出了蠡湖大桥这么绝绝子的存在。

一年四季,清晨到黄昏,只要站在桥上,都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惊叹多次之后,我终于在好奇心驱使下搜索了一番,试图找出这桥的设计者。

结果让我大为震撼。

蠡湖大桥毗邻荣氏家族捐资建造的宝界双虹桥,宝界双虹桥向西即是享有盛誉的鼋头渚公园,桥以北还有著名的江南名园蠡园。

如何在这五里之宽、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的湖面,建设一座交通功能极强的景观桥梁,成为当时摆在无锡面前的一道难题。

于是相关单位请来了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公司,但国外设计公司与国内设计院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前者注重将桥梁本身作为焦点,后者认为景区的桥梁应“甘当绿叶”。为此,相关单位经过反复对比和多轮讨论,试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最终,无锡选择让蠡湖大桥在风景区“静悄悄地过河”,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站在桥上所获得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蠡湖大桥建造完成后,打通了无锡南部与滨湖主体的交通壁垒,带动了板块之间的融合发展。

我回过味来发现,这整个过程处处不言人文经济,却处处都体现着发展“人文经济”的理念。

今天许多地方都在热议“人文经济”,从时间线上来看这是个新概念,但事实上,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无锡,早就有所实践。

而蠡湖大桥所在的滨湖区,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一座图书馆的古今联动

滨湖区,是无锡最具中国民族工商业发源地气质的区域之一,是近现代荣氏家族事业发展的原点,承载着无锡这座工商名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印记。

前不久,滨湖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内,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大公图书馆以一种特别的形式重新对外开放

——位于馆内的中信书店-大公图书馆会员店开启试运营

这座包含图书文创、复合轻餐、新中式茶饮、文化沙龙等丰富业态的图书馆,以“城市会客空间”的身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与荣德生创办它的初衷遥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大公图书馆

1914年,荣德生在无锡荣巷自己的住宅旁购地二亩八分,一部分用于建造女校,另一部分用作建造图书馆。

1915年图书馆开工,1916年10月10日开馆,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

据说开馆之初,入藏图书就达到9万多卷,1935年时藏书已超过18万卷。

开办大公图书馆,荣德生先生的目的只有两个:

第一,为设馆收藏书刊典籍,以免古籍沦亡;

第二,为免费向社会开放,作为对办学的一种补充,为贫寒人家子弟读书求学提供另一条途径。

这也正是图书馆取名“大公”的内在喻意。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荣德生的大公图书馆为老百姓点燃了一支精神炬火。

后来,大公图书馆曾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有价值的图书被洗劫一空。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多方征集图书,重新恢复“大公”。即便是在恢复荣氏企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荣德生依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收集民间的古籍、善本等,尽全力挽回图书馆在战火中的损失。

1948年10月,荣德生在他写的一篇文章《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中就有记载:“近日遇空仍收买旧书,先后所得,又已十余万卷,其中颜多乡贤著作,稿本凡百余种最为难得……将来大公图书馆恢复,即以补充,抵补抗战中之损失。”

1955年,荣德生之子荣毅仁秉承父亲遗命,将大公图书馆藏书、书橱设备以及荣德生先生珍藏多年的珍贵古籍无偿捐赠给无锡市图书馆。

从“小我”到“无我”的“大公精神”贯穿了大公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也浸润着这座城市。

我们发现,这几年滨湖区打造的一系列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项目,比如大公图书馆、荣毅仁纪念馆提升项目等,都有一个共同点:

在文物修缮、内部装修、展陈展示等常规做法之上,更注重将它们打造成“城市客厅”“城市书房”“城市小剧场”,真正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不仅如此,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滨湖随处可见的“钟书房”更是与“大公图书馆”一脉相承,扮演着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角色。

“芸台书舍”24小时钟书房无锡市滨湖区钟书房旗舰馆。

“作为一个文创复合空间,这不仅仅是一家书房,更是一个构筑生活方式的聚合空间。”书舍负责人刘雁鸣告诉我们,书房将成为一个集文化体验、阅读学习、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并定期推出一系列文化实践和艺术活动,持续讲述关于城市、艺术和书之间的故事,让前沿文艺消费场景来到无锡人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滨湖新建了11家“钟书房”,这些镶嵌在滨湖城市肌理中的“钟书房”,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阅读及其关联体验的一站式服务。

我相信,无论人文经济形式如何多变,以文化人,始终是那个最初的起点。以文化为纽带,滨湖凝聚起城市向心力,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发展可能。

02.品牌里藏着经济密码

滨湖故事的不同,还在于一个关键词:

品牌。

品牌,尤其文旅品牌,是一种藏着经济密码的人文标识。

世界之大,城市之多,真正令人难以忘怀的,往往是展现出独特精神的城市。而城市文旅品牌充当了连接城市个性与人们心灵需求的纽带,不仅与消费者建立了“经济链接”,也建立了长久的情感链接、记忆链接、文化链接,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文化自信。

说白了,要给自己“贴标签”。

这些年,滨湖打造的品牌不在少数。

“太湖108廊道”就是其中一个。

原本这只是滨湖境内的108公里太湖岸线,但在滨湖的精心运营之下,这条岸线摇身一变,成了经济效益满满的“太湖108廊道”。

廊道以山水西路为起点,将鼋头渚、融创文旅城、荣巷古镇、九龙湾花彩乡创园、灵山景区、拈花湾、龙头渚等大小景点串联成珠。

品牌出圈的背后,一定是一个个能打的产品。

在各类人文品牌被大家熟知之前,滨湖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好风景”和“好故事”做成“好产品”,这样才能收获更长久的生命力。

去年发布的“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中,滨湖拈花湾文旅的“创意文旅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在数字引领中实现智能跨越”两个案例成功入选,占无锡全市的三分之二。

今年奔流财经曾去拈花湾进行过一次深入探访,我们发现,拈花湾的火爆是有道理的。

想想看,来到拈花湾,等待你的不是严重同质化的商业街区,而是开遍整个山坡的花海,是和格鲁吉亚艺术家联袂打造的《拈花一笑》大型动态艺术装置演出,还有近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汇成的星河与祥龙,所到之处都是治愈心情的景观小品……能不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创新运营、科技赋能,拈花湾将古老的东方文化之魂注入到其空间肌理与商业业态中,造就独一无二的文化IP,从一众景区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心向往之的“心灵度假目的地”。

二是构建产业。

如果说拈花湾代表的是滨湖文旅产业,那么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所代表的则是滨湖文化产业。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产业革新,加速朝着电影工业4.0迈进。墨境天合、倍视传媒等80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落户,累计承接影视剧拍摄制作1200余部,建成包括15座高科技影棚、全国最大的电影级LED拍摄巨幕在内的拍制平台,为虚拟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随着《封神第一部》《八角笼中》《人世间》等一批影视剧项目先后斩获国内各类奖项,“滨湖出品”在业内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文化新地标、新业态的日渐崛起,又与滨湖不断激发文化强区建设内生动力、释放文化魅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目前无锡全市唯一一个将文化产业支持政策细化至细分领域的地区,滨湖在《滨湖区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政策意见2.0版》中构建起“1+3”文化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数字影视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旅游产业三类文化细分领域制定了扶持细则,不断精细产业发展引导法则。

截至目前,滨湖全区拥有文化企业超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

其中,规上文化企业超160家,路通视信、中粮、中设等3家文化企业在国内外上市或挂牌;

倍视文化、旭阳动画、九久动画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出口重点企业;

广新影视动画、软通动力等11家企业获评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

灵山文旅集团与汉中、曲阜、南京牛首山、烟台等城市联合打造系列项目,实现从景区管理到模式输出的转变。

从品牌出发,向深处聚焦是产品,向高处攀升是产业,滨湖每一步都迈得坚定且从容。

03.点“文”成“金”,功在营商

将“人文之美”演变成“发展之兴”,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需要更多硬核支撑。

为什么有些菜,给出食谱也未必能复刻出同样的美味?

因为中国人做菜讲究火候、分寸。那些看似朴素却令人难忘的菜,往往没什么所谓的花活、秘方、稀有食材,只有深厚的基本功。

发展人文经济恰如做菜,滨湖的“基本功”就在营商环境。

一流的文化企业之所以愿意涌向滨湖、扎根滨湖,正因为这里给足了他们壮大的空间。

从重磅推出“青睐湖湾”青年人才引育政策到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从推出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支持政策到打造运河湾文化展示传播区、红沙湾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蠡湖湾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灵山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区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从推动文旅企业“五上”到聚焦文旅新经济、创新消费新场景……诸多新服务体系的新鲜出炉,正是滨湖拔节而上的生动体现。

人文经济的落脚点最终是经济,营商环境好了,经济自然繁荣。

与此同时,滨湖还以吴地文化、太湖文化、禅意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五大文化”为核心,不断完善供给。

运河外滩,曾经的无锡机床厂旧址,如今已成为创意市集和艺术展览的聚集地。工业遗存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浓厚的艺术氛围引人入胜;

商业综合体滨湖万象汇的开业,也为这片活力湾区再添新热度。高达32%的首店浓度,引得众多年轻人跨越大半个城市前来打卡;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如无锡市图书馆滨湖分馆、无锡市博物馆滨湖分馆、无锡市美术馆滨湖分馆等,启动“1+25+N”“钟书”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料、文物展品、艺术作品等,满足了市民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

以赛促游、以节兴旅,精心打造的太湖山水文化旅游节、太湖音乐节、青年文化艺术节、太湖帐篷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在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同时,激发出消费活力。

过去的整个3月和4月,我发现江苏人每周末的新闻几乎必有一条是关于马拉松的,而每个观察滨湖人文经济学样本的人,一定会看到无锡马拉松这个案例,因为它实在太耀眼,已经成为了无锡的文化符号。

2024年,无锡马拉松迎来第十年,共吸引了26.6万人报名,成为中国马拉松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比赛,现场观众也达到了38.5万人,共产生约2.8亿元经济效益。

滨湖,恰好也是锡马“人在画中跑”的精髓所在。

去年,仅在滨湖区举办的无锡马拉松、环蠡湖半程马拉松和太湖女子半程马拉松,就带来直接消费3亿元。

这片神奇的湖畔,不仅能把马拉松办得漂亮,也能把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环太湖国际帆船拉力赛、中国帆船城市超级联赛总决赛等众多顶级赛事办得有声有色。

为什么这些赛事常常青睐滨湖?

因为这是一片有故事、有品牌、有温度的土地,这里不仅有万顷碧波漾的蠡湖,还奔涌着人文经济的一江春水。

参考材料:

[1]无锡政协:【亲历无锡城变迁】建造蠡湖大桥,为何国际设计大咖这样钟情于你?

[2]荣巷历史文化街区:【荣巷文保之大公图书馆】 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

[3]无锡日报:《域声|“12345”,事关湖湾文化发展!》

本社法律顾问:海辉律师事务所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浙江非网红小县城,正在闷声发大财(关键词:闷声发大财)

  • 无锡要做怎样的“未来派”(关键词:未来派)

  • 江苏老百姓,为什么忘不了娄书记(关键词:娄书记)

  • 苏州向北,常熟向南(关键词:常熟

  • 正在受难的药明生物,转机来了(关键词:药明生物)

  • 从一个50亿项目落地说起,无锡经开区的黄金招商牌从不单出(关键词:金牌招商)

  • 低调的羽绒服界“蜜雪冰城”,一年卖出330亿(关键词:蜜雪冰城)
  • 黄河路上的阿毛炖品,才是活生生的至真园(关键词:至真园)
  • 南京溧水,一个隐藏的草莓市场霸主(关键词:南京溧水)

  • 常州旷野春风,填平理想的落寞(关键词:常州理想)

  • 借一场赛事挖掘“黑马”企业,无锡是怎么做的?(关键词:黑马企业)

  • 常州一个特殊家族,低调成为“盐城首富” (关键词:盐城首富)

  • 南通叠石桥深度调研:怎样成为全球家纺跨境电商“供应链之王”(关键词:叠石桥)

  • 进击的相城,和它的一个新定语(关键词:相城新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