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社会中“最柔软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他们的托育服务是民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解放初的普陀区工厂云集,“双职工”家庭同样面临着“托育难”的问题。这个广泛性的社会问题成为当时的区人民代表大会热议的话题。

1956年8月31日到9月4日间,普陀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期间,首次开展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基层的工作。代表和委员们深入工厂、里弄,围绕工业生产、教育卫生、居民生活等专题,分组进行了视察,共计视察了22个工厂、11个居民委员会、11个商店和菜场、4个卫生单位、2个小学、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陀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的议事日程

视察后,视察组长们与三位副区长和区各单位负责同志共同召开会议,反映视察中发现的问题,代表委员们共提出意见574件,“入托难”是其中较为集中和突出的意见。

代表、委员们提出:“多办托儿所是群众迫切要求,现有托儿所的数量与职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了。”视察中,不仅工厂、学校、居民都提出要多办托儿所,甚至农业生产合作社也要求多办托儿所。

代表、委员们还在视察中了解到,申新二厂有夫妇轮流请假停工,在家照顾小孩,还有女工上工时将小孩反锁在家里,有的将小孩放在外面不管,有个女工的孩子走失三天才找回。据国棉七厂统计,“每年出生700个婴儿,现有三、四千个小孩需要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表们提出关于多办托儿所的意见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将影响工人生产情绪,代表和委员对此非常关心,建议尽最大力量设法解决。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于托育问题的关切得到了区里的重视,普陀区回应表示,已对托儿站的发展做了规划,要求在两年内,每一个居民委员会至少要有一个托儿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陀区对托儿站问题的处理意见

其实区政府在此之前就注意到了婴幼儿的托育问题。1950年,选择溥益里、锦绣里、平民村3个居委会办托儿所,解决部分女职工孩子入托困难。这次代表们对此问题的热切关注更进一步推动了托儿所的兴办。1956年,全区托儿所发展到27所,入托婴幼儿845人,92%是工人子女。同时各工厂也兴办了面向职工子女的托儿所。其后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生育高峰,普陀区改扩建幼儿园,并发动居委会干部开办简易托儿所,缓解了“入托难”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棉六厂托儿所的小朋友在洗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意大利妇女代表团在曹杨新村托儿所参观

而如今,普陀的小宝宝家长们有了更多选择,区内的多所公立、私立幼儿园都有托班,还有专门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园。各街道也都开办了社区“宝宝屋”,打造家门口的托育服务点。呵护“最柔软的群体”,我们一直在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普陀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宝宝屋

资料:普陀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