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没有煤,工业革命也会面目全非……因为早在靠燃料运转的机器时代之前,英国就已经耗尽了国内的木材储备。”这是美国学者巴巴拉·弗里兹在他的书《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中写道的一句话。

今天的人们对这句话可能无法理解,因为我们似乎已经不必再为能源而发愁了,不管是风力水力天然气,还是核能、太阳能以及正在不断探索的新能源,可供选择的能源使人眼花缭乱,很少有人再想起那些曾经深埋地下的“黑色宝藏”。

曾经的煤炭作为世界上重要资源,帮助过无数国家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就连“煤老板”一词在十年前依然是“土豪”的代名词,让无数人羡慕嫉妒。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属于煤炭的辉煌正在一点一点地褪去。

今天,就扫去历史的尘埃,回顾曾经,煤炭跟大英帝国的爱恨情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起罗马

煤第一次出现在英国的文字记载中,是罗马人的功劳。

当时,罗马人首先在英格兰发现了露出在地面岩层中的黑色矿石。他们惊讶的发现这种矿石很容易被雕琢和打磨成工艺品,于是一些罗马贵族就请工匠对这些“黑色矿石”进行加工,并做成装饰品随身佩戴。这种好看的饰品迅速地就风靡了整个罗马,变成一股社会风潮。

时间长了,罗马人就发现,这种黑色饰品很容易被点燃。但是,没人会拿从海外进口来的“宝石”烧火取暖的,毕竟家里没有矿。虽然后来英国的考古学者发现,在古罗马军团驻扎的地方,有铁匠使用过煤的遗迹,但是也无法证明,当时的罗马人已经把煤作为主要燃料使用了。

后来到了公元5世纪左右,罗马人离开了英格兰。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英格兰使用煤的文字记录,这些“黑色矿石”仿佛被人从这片大陆的历史上抹去了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展中世纪

英格兰自己开始记载烧煤要到了13世纪。

不过,当时烧煤并不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铁匠在打铁的时候才会使用到煤,绝大多数人们平时在取暖和做饭时还是烧木材。之所以不用煤,最重要的原因是燃烧煤会产生大量的烟,难闻的味道会让大家感到不适,而且有害健康。

这个难闻的味道还引起了王后的反感。1257年,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国王爱德华一世的妻子埃莉诺王后就因为诺丁汉大街上刺鼻的煤烟难以忍受,待了没几天匆匆离开了。

虽然煤炭不被大多数人们所使用,一些商人还是从中找到了商机。仅仅是卖给工匠就够他们赚上一大笔了,毕竟那些埋藏在浅层的煤的开采成本真的很低,利润却非常可观。因此不仅是商人,一些居住在煤田附近的农民也开始在闲暇时间挖煤,到市场上买一些外快回来。

但是,随着煤炭的用量越来越多,一些市民的不满也随之而来了。市民讨厌煤烟的味道,也害怕煤烟有毒,所以集体到市政府门口抗议,禁止铁匠使用煤。但是铁匠觉得用煤方便工作能提高效率,坚持要继续使用。

这可让伦敦的管理者左右为难,但是无奈,市民的人数毕竟多于铁匠的人数,于是为了平息众怒,在1306年,伦敦政府颁布了一道禁止烧煤的法令。但是,就和唐代时期武则天禁止吃肉一样,这种行为是屡禁不止的,还是有人在偷偷地烧煤。由于操作难度大,加上监管部门也无力严抓,几年之后这道法令就形同虚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禁止烧煤的法律失效了之后,开采煤炭的活动又热火朝天的开始了,由于利益纠纷,煤田的所有者和商人之间又爆发了新的矛盾。

13世纪,英格兰最大的煤田在纽卡斯尔地区,这里的大部分土地都属于罗马天主教。因此教会把煤炭的开采权牢牢握在手里,商人们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可急坏了这些迫切想分得一杯羹的商人们,正所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在1268年,纽卡斯尔附近的泰恩茅斯市市长,居然带着一群议员径直冲进了当地的修道院,把修士们一顿暴打之后开着修道院的一艘运煤船扬长而去。

受了委屈和损失的教会自然是不肯善罢甘休,于是教会、商人、城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仇怨滚雪球一样的越积越深,直到英王亨利八世即位。这位国王与罗马教廷决裂,并对修道院进行了一系列“清算”。在1536年到1539年这三年之间,亨利八世解散了英国的修道院,并且没收了他们名下包括房屋耕地和大量的煤田等全部财产,商人和贵族们顺势一把接过了那些他们曾经朝思暮想的煤矿,开始疯狂报复性的开采起来。

森林危机推动煤炭使用

时间到了16世纪70年代,森林危机的出现又使得了英国用煤量剧增。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的一天,有一份报告出现了在了女王的“龙书案”上,上面的内容让在场的所有人惊掉了下巴:全国的森林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民众不喜欢用煤而使用木材,所以大量的木材被砍伐用来做饭和取暖。除此之外,木材对其他制造领域也十分关键,房屋、家具、农具、还有船只等等。女王于是专门派人调查了全国的木材问题。但是结果是让人震惊的,英国高层的每一个管理者都着急了,尤其是英国海军反应十分强烈,他们担心木材越来越少,最终会严重影响未来海军舰队的发展。

于是,为了应对木材短缺的危机,英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法律来严格限制对木材的砍伐和使用。政令一出,带来的后果接二连三,首先按照“物以稀为贵”的规律木材立刻开始涨价,尤其是在城市,这就使得生活在伦敦底层的穷人,再也无法购买木材来烧饭取暖,无奈之下,只能购买那些曾经他们不愿意使用的黑煤来作为替代了。

所以17世纪初,虽然绝大多数城市人依然在不断抱怨煤烟的味道和对身体的危害,但是他们除了继续使用之外也别无他法。

雾都现世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蒂莫西·诺斯在他的书中写道:“也许在欧洲所有的城市中,再也没有比伦敦更肮脏、更令人不快的地方了。”

随着城市发展如火如荼地进行,十八世纪的伦敦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烧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伦敦的城市上空,总是笼罩着一层厚厚的煤烟。旅行者远在几公里之外就能闻到煤烟的味道,“未见其城,先闻其味”。

除了难闻的味道,烧煤让整个城市到处漂浮着“黑乎乎的细屑”。很多伦敦人都发现,他们的家中充满了这种“黑色的肮脏微粒”,就连放在箱子里的衣服都不能幸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下雨,地面上就出现了一个个的小黑点,最后汇成了一层黑色的地毯。泰晤士河的表面也是一层黑色,在下游几公里游泳的人们,经常“穿上了一件看得见的黑色外套”。

除了空气污染,动植物也难逃这场灾难,在17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原本伦敦开过的很多品种的花也不再开放,甚至难寻踪迹。没有花了,人们也看不到蜜蜂的影子,曾经随处可见的蜜蜂正在走向灭绝。

受到污染最严重的自然是污染者本身,糟糕的环境使得疾病开始在伦敦蔓延。当时很多人都相信,是煤烟燃烧是产生的浓烟引起了大量的呼吸道疾病,就连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在这一段时间内变高。

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无计可施,因为他们真的无法找到任何一种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代替煤了。

危险的煤矿

人们离不开煤炭,就使得城市对煤的需求越来越大,带来的结果煤矿产业的发展就越来越迅速,资本家们恨不得把地球上每一块煤都挖出来。于是无数矿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毕竟那是17世纪,开采技术还十分落后,几乎所有的矿井都很简陋,更不要说什么安全设施了,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坍塌、毒气、爆炸、地下水等突发情况而丢了命。

为了开采煤炭,工人们只能每天冒着随时“人生杀青”的危险钻进狭窄的矿井中,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进行作业,这种情况,跟地狱是毫无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的煤产量就是在无数工人的生命的基础下迅速提升。据统计,18世纪,英国的煤产量是世界其他国家煤产量总和的5倍。170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和1550年的同期相比提高了10倍之多。此时的煤炭不仅走入了城市的每一个家庭,还成为工业部门提供动力的主要能源。

飞速发展

即便是开采数量已经是全世界总数的五倍了,即便是增长了十倍了,还有的人觉得单纯依靠工人的开采速度太慢。于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纽科门的五金商为了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率,发明了最初的“蒸汽机”,并很快投入使用。

但是纽科门的蒸汽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运作机器必须要用煤作为动力。因此就造成了开采出来的煤还要“供养机器”,但人们又需要这种大型机器来提高效率。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纽科门的蒸汽机问世没过多久,詹姆斯·瓦特,这位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名人就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新的蒸汽机终于问世,于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的出现了:瓦特蒸汽机的问世大大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之后,蒸汽动力的火车轮船也相继出现了,虽然启动这些庞然大物也少不了煤炭的投喂,但其带来的巨大效益让每一个英国商人非常兴奋,在一箱箱的真金白银面前,任何问题都算不上问题了,那些曾经的“厌恶”也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钱来发展工业。就这样,黑色的煤带来了工业发展的高潮,助推大英帝国扬帆远航。

煤是天使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它给无数人带来了利益,推动了大英帝国的发展,让其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煤是魔鬼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它给市民带了个疾病,给城市带来了污染,又有无数工人因它丧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

参考资料:《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伦敦街道的黑色地毯,17世纪煤烟污染有多严重?》、《不列颠的“黑色宝石”:5分钟了解英国烧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