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近些年,以清朝后宫生活为背景的宫斗剧有着很高的人气,而且大多宫斗剧剧情都是围绕着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任皇帝时期开展。

之所以编剧大多青睐于这段历史,是因为当时围绕着皇位争夺的权力斗争十分激烈,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噱头十足。

无论是威胁到康熙帝统治的鳌拜专权、还是康熙帝晚年时众皇子发起的“九子夺嫡”,每一次关于皇位的冲突都势必沾染上暴力和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帝在即位之后,为了避免自己死后也会出现子孙“自相残杀”的悲剧,很早就将立储之事写进了诏书,放在了大殿之中。他下令在自己死后,近臣可打开诏书,公布储君的人选。

在雍正帝去世后,近臣找到这一诏书,上面指定皇子弘历即位皇帝,是为乾隆帝。但就当乾隆帝准备登基之时,顾命大臣张延玉却急忙赶来,说他手中还有一道雍正帝临终之前的密旨。

那么,张延玉所说的密旨是否会危及到乾隆帝登基之事?他在这时拿出密旨,又是为了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

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的贵族,一直生活在东北、蒙古一带的他们在文化、习俗上与中原有着不小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军入关之后,顺治皇帝以及后来的康熙皇帝都积极地学习中原文化、习俗,大力提倡儒学教化。

而他们之所以尊崇中原儒学文化,除了中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原因之外,统治者更是想借此来宣示清朝的正统地位,并且更好地教化、统治人民。

而从当时的结果来看,清初几位皇帝提倡的汉化的举措还是很有成效的,政局逐渐稳定,文化、经济也从明末的停滞状态开始有序发展。

但作为统治阶层,满洲贵族自身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太多改变,尤其是他们权力继承的习俗,与中原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有着很大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他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选长则不能尽优,选优则会导致动乱。”比如说,皇太极是努尔哈赤死后,在众人的支持下即位;顺治帝福临则是在各利益集团的激烈讨论后才登上皇位。

康熙帝是由于“免疫天花”,才被顺治帝临终传位。很明显,这时的清朝还没有明确的立储方式,这就导致了各位皇子产生了一种想法:

“我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这就导致了皇子夺嫡、自相残杀的悲剧。”对此感触最深的皇帝,应该就是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雍正帝了。

他亲身经历了兄弟手足的残杀以及后宫、朝廷各势力的明争暗斗,于是在即位后,雍正帝想出了一个解决措施,那就是“秘密立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规定,从此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上一任皇帝去世后,众人才能得知谁是下一任皇帝。

首先,皇帝会亲自手写两份立储的诏书,一份封在匣子中,并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第二份则由皇帝保管。

等到皇帝驾崩后,如果他没有当众宣布储君人选,那么顾命大臣就要把两份遗诏找出,当众拆封,对照后宣布继位的皇帝是谁。

据说,雍正帝在即位当年就实践了这个方法选择了乾隆帝作为继承人。但是他为什么这么早就确定了下一任皇帝的人选,而不是再观察观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其实很简单,雍正帝能够得到康熙帝宠爱,成为皇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康熙帝喜爱孙子乾隆。于是,雍正帝十分坚定地把乾隆的名字写在了立储诏书中。

乾隆奉旨登基,张延玉为何又拿出密旨

雍正十三年时,雍正帝在临终前,召见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将后事托付给了几人。

雍正帝驾崩后,庄亲王允禄等找到了雍正元年立皇太子的诏书,开启了密封,按照内容迎乾隆即皇帝位。

就在这时,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的张廷玉却声称自己手中还有一道密旨,要献给乾隆。乾隆见张延玉急于献旨,大概也能猜出这道密旨不会危及自己的皇位,就叫张延玉献上并加以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雍正八年六月底,雍正帝染病,为了以防万一,他立下密旨。在诏书中,雍正帝重申了储君的人选是弘历(乾隆帝),而且还定下了四大辅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