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2年,18岁的张志远与众多知青一样背上行囊,孤身踏上了下乡的道路。

他将要去的南江县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地方,除了本村人在那里世代居住,几乎没有人再来过。

原本准备留在城市里工作的他,就跟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来到了南江县。他是生产小组里唯一的一个知青,因此队里来了许多人前来给他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佘林海也特意赶来,他接过张志远的行李笑着说,

“弟娃儿,一看就没来过我们乡坝头,提那么多东西。”

村民们的热情,暂时打消了张志远远离家乡的不适感,但他还是在心中期待着能够快点回到家乡。

然而1974年20岁的他却一改回家的想法,不仅为了报恩娶了31岁寡妇,还选择留在了这座与外界隔绝的大山里。

这到底是为什么?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01 佘大哥

当69岁的张志远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南江县时,他说,

“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毛头小子,没怎么干过农活不知道下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就是想回家。”

“陌生的人和事都让我感到极度不舒服,如果没有佘大哥的帮助,我都不知道我该怎么度过那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张志远是村里唯一的一个知青,热情的村民们还为张志远单独修了两间小房,叫做“知青屋”。

这个知青屋就靠在佘林海家旁边,当佘林海知道自家旁边会住一个从城市里来的知青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佘林海没读过几天书,但他知道读书是有用处的,因此他十分敬重读过书的人。

一想到知青要来自家,他都会说,

“哎呀,我们屋旁边就要来一个文化人了,娃娃读书就更有着落了!”

当得知张志远已经到达村口的消息时,正在干农活的佘林海立马放下了手中的农活,跑到了村门口,接过了张志远大包小包的东西。

“知青同志,跟我走嘛,你住的地方就在我家旁边。”

但当张志远跟着佘林海到达住处时,看到知青屋的他却有些惭愧。

知青屋的建造虽然简朴,但与佘林海的家相比,知青屋就像是一座“豪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佘林海将张志远送进屋内后,擦了擦鬓角两旁的汗水,表示自己要继续去干农活了,却一再嘱咐张志远,

“有啥子不懂的问我就行了。”

收拾好住处之后,张志远便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生产小组中心,负责人为他详细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并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也都交代了下去。

搬农具、干农活、挣工分……这对于一直在读书没有下过田的张志远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虽然他在家里经常帮助母亲干家务活,但家务活和农活却是截然不同的。

接过任务之后,张志远又在村里四处转了转,他想要熟悉熟悉周边。

每当张志远碰到一个乡亲,乡亲们都会主动地向他打招呼,好像他们似乎早就认识了张志远一样。

当他走回知青屋时,一旁的小屋有一位脚步匆匆,端着热面的女子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就是佘林海的妻子胡庭秀,跟在她身后的还有四个孩子。

“妈妈我们都没咋吃过面,为啥子要给那个人吃嘛!”

几个小孩异口同声地说道,胡庭秀神情有些尴尬,但她还是笑着将碗递给了张志远。

“来我们这儿应该赶了很久的路吧,毕竟山路不好走,我想你应该也没吃什么东西,所以就给你煮了一碗面。”

张志远的肚子叫了几声,

“谢谢嫂子。”

胡庭秀带着几个孩子坐在长凳上,看着张志远大口大口地“吸溜”着面。没过多久干完农活的佘林海也下了山,回到了家。

几个孩子又围在爸爸的身边,委屈地诉说着母亲今天的“不公待遇”。

吃饱了的张志远才反应过来,自己吃了邻居家仅存的几两面条。

为了表达歉意,他将从家里带来的腊肉拿了出来,分给了佘林海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佘林海推辞道:“你妈妈留给你的,你就个人吃,我们不要紧。”

“佘大哥你就收下嘛,反正我也不晓得怎么做来吃。”

佘林海虽然比张志远大了12岁,但两人就像同龄的朋友一样。

张志远每天就跟着佘林海一起上山干活,佘林海看得出他不会使用农具,于是他便会停下手里的活耐心地教张志远干活。

农闲时,两人便常常坐在山上闲谈。

佘林海给张志远讲述自己膝下的四个孩子,张志远便给佘林海讲述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

二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张志远羡慕佘大哥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家虽然贫穷但日子过得十分好。

可好景不长,张志远发现佘林海干活时的状态远不如以前好,甚至还出现了咯血的状况。

每当他询问佘林海时,佘林海都摆摆手说自己不要紧,并表示是“因为天气热,所以流了鼻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情一拖再拖,等佘林海到医院做检查时,才发现已经患上了癌症。

张志远也主动担起了照顾孩子和佘林海的工作,他还将自己的粮票交给了胡庭秀。

然而再好的照顾也没能挽救佘林海的生命,临终前放不下家人佘林海委拜托张志远,

“我走了之后,庭秀带着四个孩子不容易,你帮帮我,我最信任的人就只有你了。”

19岁的张志远哭成泪人,连忙点头答应了佘林海的请求。

直到佘林海下葬的那天,昔日在张志远眼中十分坚强的胡庭秀才放声痛哭起来。

丈夫在家时,她只用操劳他们的吃食再偶尔上山帮忙做做农活,但丈夫去世之后一切都只能靠她自己了。

她需要努力干活挣工分,供养孩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