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元前201年,楚王韩信砍下钟离昧的头,前往陈地拜见巡游的皇帝刘邦。他满怀期待的以为,对方一定会龙颜大悦,出现“上必喜,无患”的和谐场景。

然而,实际上迎接自己的,竟然是五花大绑。满怀愤懑的他脱口而出:“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可见,在韩信看来,自己面临的遭遇,是功高震主潜规则下的不公正迫害。这一情绪,也引导着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愤愤不平、孤傲不驯,最终走向了死亡。

单从这件事本身来看,刘邦确实有过河拆桥的嫌疑;但我们若把韩信的身份、价值观与那个大时代相结合,就会发现真实原因远非如此。韩信的悲剧,从一开始就被注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的身份是什么?秦制所不容的“食客、游士”

韩信在史书中登场亮相时,是什么样的形象?

第一,虽然身材高大,但从来不干活,也不尝试经商,而是“常从人寄食饮”,到处蹭饭吃;

第二,“好带刀剑”,随身携带着武器,而且还熟读兵法。

游手好闲、自视甚高,韩信在当时很不招人待见,“人多厌之者”。既然这样,他为啥偏偏固守这种人设、甘愿遭受白眼呢?

那是因为,如果往前推移个几十年的话,这样的人是非常吃香的。当初李斯曾向老师荀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其后他投奔秦国,成了吕不韦的门客,并逐渐进入了秦王的视野。

游者,是在战国时期异军突起、对政坛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特殊群体。由于诸侯国间竞争局面的空前激化,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已不足以支撑现实的需要,各国纷纷采用“养士”的模式,拓宽人才录用渠道。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麾下无不聚集食客数千人。他们出身各异、特点多元,但都身怀一技之长,甚至不乏鸡鸣狗盗之辈,成了传统贵族豢养的“工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国,虽然商鞅明令“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但在实际上,包括他自身在内,以及后来的张仪、范雎、李斯,都是以“游者”的角色进入秦国的政坛。他们才华出众,懂战略、明谋略、通人心,甚至还会打仗,先后凭借自身作出的卓越贡献,裂土封君、显赫一时。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作为韩非子理念的拥护者,坚信“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为了推行适应大一统制度的中央集权,首先收缴天下的兵器,熔铸后制成了钟鼓、雕像;其后又焚毁民间所藏百家之书,诗书、兵法一律不准接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一文一武、双管齐下,就是要铲除战国时期游士、食客的生存土壤。

但持续数百年的风气,并不是几个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扭转的,在山东各国尤其明显。韩信这种人,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战国游士阶级的残余”。

秦末的大乱,不仅给了项羽等各国贵族遗老遗少卷土重来的机会,也让韩信这类游士看到了回光返照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找到了项氏这一对口雇主,只可惜竞争力不突出

陈胜吴广点燃秦末大乱的火种后,各国勋贵争先恐后粉墨登场,混吃混喝的韩信也终于搭上顺风车、等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他首先投靠了楚地最具实力的项梁,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这位楚国名将后裔就不幸死于章邯之手;

在项羽夺回军权后,韩信自然又归附于这位贵族子弟帐下,并被任命为郎中。“郎中,为郎居中,则君之左右之人也”,这一始于战国时期的职位,可不仅仅是侍卫,而是掌管门户、车骑,兼有陪从、顾问等功能的贴身辅政人员。

可见,当时的韩信已经获得了进入楚军决策圈的机会,项羽并不是一位不能辨别人才的莽夫。那么,才能如此出众的他,为啥没能在这里实现自己建功立业、裂土封侯的梦想呢?文、武两方面的原因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韩信的军事才能,在项羽身前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时势造英雄,历史上的军事人才想要崭露头角,必须有现实的需求。白起能够被火线提拔、扬名伊阙,是基于秦国面临韩魏联军优势兵力时的迫切需要;赵奢阏与立威,是由于赵国形势危急、却无大将可用的现实尴尬。

韩信呢?在项羽这里,他的军事才能,从未被需要过。项羽本人就是数百年罕见的军事奇才,破釜沉舟击败数倍于己的虎狼秦军,任何人在过去想都不敢想;韩信后来的背水之战,依稀有这一神迹的影子。英布、龙且,也都是现成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也就是说,项羽这里的军事人才绰绰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在谋略方面,韩信与范增相比毫无优势。

与年纪轻轻、到处混吃的韩信相比,长者范增早就声名远播。项梁起兵后,他吸取陈胜败亡的教训,献上了拥立熊心为楚怀王、争取楚地民心的战略,帮助项梁迅速成为当地的最强势力,从而也奠定了自己作为项氏头号谋士的地位。

项羽崛起后,范增跟着他参加了巨鹿之战、进入关中,其间屡献奇谋,被尊称为“亚父”。但对这样一位老牌谋士,项羽尚且有所抗拒,何况年纪轻轻、毫无资历可言的韩信?

因此,韩信在项羽这里并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裂土封侯的梦想随之破灭。这就是他吐槽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的原因。

但项羽真的不舍得与人共利吗?并不是,英布、吴芮、共敖等部将都因功封王,韩信之所以竹篮打水,只是因为他功劳不够大罢了。

因此,当项羽分封完毕后,韩信明白自己没有机会,果断跑路寻找新新东家。但在刘邦这里,起初他也没什么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军事人才不足的刘邦集团,韩信终于得到了机会

起初,韩信在刘邦阵营中享受的待遇,比在项羽那边还要差,甚至还差点被当成小兵剁掉了脑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刘邦从北线一路杀到关中、汉中,早已形成了稳固的文武班子,凭啥要不拘一格从基层提拔人才?

韩信最终被登台拜将,既有萧何推荐的因素,也有刘邦借机打压老部将倚老卖老心态的考虑。当初陈平抛弃项羽投靠汉军后,立即被刘邦任命为护军,用意就是要刻意恶心、约束周勃、灌婴等老伙计。

利用降将平衡元老,向来是刘邦高超驭人之道的体现之一,也是封建帝王们的祖传技能。为啥历朝历代总有奸臣、小人得势?昏庸无能只是表象,均衡势力才是根本考虑,这就是所谓的帝王权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搞清楚这层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为啥韩信被登台拜将后,刘邦仍会遭受彭城惨败。纵观史料,其实在彭城之战结束前,韩信在汉军阵营中从未挑过大梁(暗渡陈仓只是传说,正史中是刘邦自己的杰作)。

直到彭城之败后,韩信才以独当一面的形象登场:“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