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陷入了危机。

那时年过花甲的开明乡绅戴凤龄,对日本人在东北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坚决不愿成为亡国奴,毅然变卖家产,带领全家老少踏上了抗日之路。

经过数年的生死考验,但好运并未眷顾戴凤龄,在他66岁时,不幸被日军抓捕,光荣牺牲。

他的六个儿子也全都为国捐躯,战死在沙场上,仅留下两位遗孀和一个孙子。

为何戴凤龄舍弃了原本富足的生活,毅然带领全家投身抗日?戴家的后人,之后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开明乡绅

戴氏一家是自19世纪70年代末,从山东省莱州府迁移至吉林省敦化县。

戴凤龄4岁时便跟着爷爷和父亲闯关东,虽然那时路途奔波,但一家人好在是顺利赶到吉林省额穆县黑市江东戴家堡子,并在此安家立业。

戴氏一家与人为善,经商行事从不苛责穷人,家底日渐丰厚起来后,还常常救济本地的流浪汉,主动把自己的土地租借给他们,等粮食收成之后才收取租借费。

在戴氏一家的帮助下,当地大部分民众都过上了吃得上饭的日子,戴家也成为当地人人称赞的富户。

戴家人丁兴旺之后,戴凤龄一家便分流来到吉林省敦化县沙河沿定居。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戴凤龄在十岁出头的年纪便已掌握治家之道,尽管年纪他的年纪不大,但行事作风早已有当家人之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高个儿的他,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也因其“天生”的亲和力,村里只要有什么事都爱找他打抱不平,很是有威望。

每当遇到灾年时,戴凤龄也会主动拿出家中的余粮救济乡亲,据戴家后人回忆,戴凤龄还曾在家中收留过4个讨饭老头,为他们养老送终。

后来戴凤龄在家中开设私塾。而私塾教授的学生不仅只有戴家子弟,乡亲里如果有孩子想要上学读书,象征性的交几把粮食就能够进入戴家私塾学习。

戴家私塾学的课程,除传统的四书五经以外,还多加入了与军事历史相关的课程。

而戴凤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培养孩子们心中的那颗爱国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就受到岳飞、包拯、杨家将等英雄名将影响的他,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日后成为如他们那样正直、忠国的人。

而“克勤”“克俭”“克吉”“克志”“克选”“克政”这六个名字,也蕴含着戴凤龄对他们的期望,做人要学会勤俭持家,要有志向,要走正道……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戴凤龄压抑在心中已久的愤怒已经爆发。

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他,便与山东老乡,响马抗俄出身的东北军“老三营”营长王德林结拜为盟兄弟,并在王德林的号召下带着全家人走上了抗日的主战场。

02“戴家军”誓死卫国

王德林出身绿林,曾在帝俄的工厂中充当劳工,中国劳工在工厂内遭受到的非人待遇,让王德林感到非常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愤填膺之下,王德林便率领上百号劳工发动起义,并且得到吉林督军孟恩远的赏识,被收编进入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

戴凤龄与王德林就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

因为同是山东老乡,心中都有极强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厌恶日本人在东北三省横行霸道的行径,还曾共同参与过抵制日寇的活动。

因对日军扶持下的伪吉林政府的强烈不满,王德林逐渐摆脱国民党的控制,集结驻吉林省境内的爱国官兵,毅然举起抗日大旗,投身进入战斗。

1932年2月,王德林在延吉县小城子誓师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为解决部队给养短缺的问题,他便将首战安排在敦化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凤龄在得知好友来到敦化城的消息后,便立马为其置办一场接风宴席,兄弟二人借着酒劲说了许多话。

“洪昌大哥(戴凤龄),你也参加抗日吧!”

在王德林的带动下,戴凤龄二话不说便开始变卖家产,为抗日斗争筹集装备物资,并担任乡团大队大队长,带领着“戴家军”英勇奋战抵抗日军。

当地民众在得知戴凤龄携全家老小一同抗日之后,也都自发动员参加进入“戴营”,开始攻打潜伏在敦化城内的日军。

同年2月20日,各路救国军破门入城,抗战形势一片向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由于计划被内奸泄露,日军支援的部队随后便赶到敦化城内,这一计划被迫宣告失败。

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日军就曾专门派人来到戴家,企图拉拢戴凤龄,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日军便一路追到沙河沿村南台子,用刺刀残忍地虐杀了看家护院的戴万生,并一把大火烧毁戴家大院。

幸运的是,戴家人早在日军到来之前,就已经将悉数变卖地家产装袋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后的战斗中,因戴家军表现出色这个乡团大队便被正式改编为救国军第五营(也称独立营)。

或许是因为戴家老小自幼就接受过军事教育,虽然只是一支“半路出家”的军队,但纪律和战斗力并不输救国军里的正式军。

猎户出身的他们从不畏惧战场上的腥风血雨,父与子交替上场战斗,戴凤龄还规定全营设三个连,如果有人牺牲部队里的人就要依次接替他们的位置。

正因如此,戴家军才能保持高战斗力,并在额穆县滴嗒咀子打败伪军李子桥营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已是花甲之年的戴凤龄便带着“戴家军”和家属们随着救国军向安宁一带转移,参加如镜泊湖连环站、额穆县官地村伏击战等战斗。

并在战役中击毙敌人超百名,收缴马车17辆,辎重车3辆。

与此同时,他们还带领队伍攻击了独立守备队和伪警察队,捣毁县衙、公安局,砸开监狱,将那些被日伪逮捕的爱国人士尽数放出。

面对日寇的包围,王德林为保全队伍能够择日再战,决定带着余下部队退回到苏联境内。

戴凤龄却是个不服输的人,所以他拒绝好友的提议,带着仅仅只有几百人的队伍,留在东北与日军作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吴义成对余下救国军部队进行整顿,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戴凤龄的小儿子戴克政任总部参谋长胡泽民的警卫员。

同年便跟随柴世荣部在绥芬河大甸子地区活动,次年加入绥宁反日同盟军。

戴克政的妻子柴氏因长期随军,身体羸弱,在儿子戴友喜不到一周岁时便因病去世。

戴克政忙于战事,无心照顾幼儿,只得将其送给二大娘寇氏抚养。

1938年8月初,戴克政因在商议给部队筹集给养时,被逃跑的战犯泄露了位置,与日寇激战数小时,不幸牺牲年仅2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凤龄的长子戴克勤,在1935年的突围战中,因身受重伤回乡养病。

原本打算养好病就重新回到部队,继续与敌人奋战的他,却因汉奸的出卖被日寇抓捕受尽折磨,最终因伤势过重于1945年3月牺牲。

戴克俭,1935年牺牲在东宁县境。

参与地下抗日活动的五子戴克选,因在为东北抗联军购买弹药军需等物资时,被伪警察队的同事怀疑,二人之间发生争执,受了重伤去世。

影视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为了给抗日联军筹集物资,66岁的戴凤龄亲自带着三儿子潜回家乡,可他们的行踪却被汉奸泄露。

戴凤龄不幸被日寇所俘,为了套出周保中、柴世荣等抗联将领的下落,日军用尽各种酷刑。

但戴凤龄没有屈服,直到牺牲也没有透露出一个字。

“父老乡亲们别难过,不要怕。这么什么,我们抗日没有错,鬼子早晚要完蛋!”

三儿子戴克吉为救父亲,也在沙河沿村马鞍山战斗中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年抗战,戴凤龄一家4代人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只剩下2个遗孀和1个孙子。

戴家的男儿铮铮铁骨,戴家女眷也称得上是近代“妇好”。

她们既能像男人一样登上沙场战斗,也能承担起后勤保障工作,为抗战运输物资、照顾伤员、传递情报。

戴克俭的妻子寇氏,是戴家女眷中最受人尊敬的一位。

在面对至亲的离去,她收起眼泪有条不紊地打理着队伍,并保护了余下的戴家子嗣,这才让戴凤龄这一脉的香火没有断。

那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寇氏特意为活着的戴家后人改名换姓成“寇”,她和娘家人齐心协力,才终于将孩子呵护养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追寻先辈遗迹

戴友喜自幼便爱听二大娘为自己讲述戴家人英勇抗战的故事,父辈不畏生死抵抗日寇的行动,使他深受触动。

幸存的后人,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就连敦化市政府想要找他们都变得有些困难。

改革开放后,幸存下来的东北抗联军战士们,便开始四处搜集有关东北抗联历史的实物资料,希望能再将这一段历史原原本本地展现在民众面前。

见戴家事迹有能够重新被世人所知的机会,戴家人终于不再隐藏身份,积极与敦化市党史研究人员联系交流,为其讲述祖辈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还将祖辈仅留下的东西都捐给了本地的党史馆,戴家的抗日事迹终于为人们所知。

“戴家军”的抗日事迹也被敦化市收入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以戴家人为主题的历史纪实小说也已经出版,英烈在天之灵终得安息。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还有一群与戴家有着同样志向的人。

曾担任凤城县公安局局长等职务的邓铁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面对日军的暴行已经被革职的他,毅然回到辽东山区组织起一支抗日队伍。

他一路宣传,响应者不下百人,“东北民众自卫军”就此成立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扩大成为一支以农民为主体,有着上千人数的抗日武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庄河境内的一些乡绅和民团武装也开始酝酿抗日,并在1932年春天成立庄河抗日救国军。

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岫岩,原辽宁省公安第二十七大队的刘景文,在邓铁梅等志士的劝说下,带着旗下治安队伍加入东北民众自卫军。

戴克政(“戴家军”)、王德林、韩仁和、曹国安等人,虽然都来自不同的抗日组织,但他们最终都被吸收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之中,以抗联战士的身份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根据吉林英烈网2021年的数据统计,载入全省英名录的烈士可查为59588名。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戴家英烈也都在2022年11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戴家军”是一个时代下一类人的缩影,他们不惧生死保卫祖国的身影,的确称得上是东北抗联史上震慑人心的一幕。

“头可断,血可流,国家不可亡;山可崩,海可涸,此志决不移。”

向先烈们致敬!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文献

1. 兰台内外《东北抗日英烈戴克政生平事迹考》

2. 兰台内外《追忆敦化戴氏家族举家抗日的英雄壮举》

3. 新华社《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戴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