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它是“中国特大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它是“隔壁二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它是“霸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它是“赌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说,这都是它。

但,它最喜欢的title是“新一线城市”。

因为,这是它用15年的努力(2005-2020),15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一朝天下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第1财经

虽然,它“新一线”的头衔在2021年被摘掉过,但其实这也没什么。

因为,一直以来它最主要的title只是这三个:安徽省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是合肥!

不管是不是“新一线”,毋庸置疑的是,合肥早已撕掉“中国特大县城”的标签,“杀”出一了条以科技立城、以科技兴城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为什么是合肥?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小河流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合肥通史》

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安徽合肥。

长江与淮河将安徽分为三截,合肥恰好位于安徽中部、江淮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经注》中指出,自江淮分水岭两侧发源的淝水(今东淝河)与施水(今南淝河),二者分道扬镳,一条北入淮河,一条南下长江,水涨时在此合流,所以起名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说它名字“土”,最好能换成以前的“庐州”。可事实上,庐州定名大约700多年前,这里就已被称为“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二十六年,合肥作为九江郡的县,出现在地图上,到了汉代时正式见于史册;而“庐州”二字则要追溯到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且这时候的合肥,是庐州的州治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合肥”二字,看似颇有喜感,但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一直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理位置上,合肥不南不北,也亦南亦北。

于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合肥是“吴楚要冲”“中原之喉”,是著名的逍遥津大战发生地,也是“孙十万”的耻辱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这座直至1949年解放时,还只是一个有两条街,5万人的县城因一句“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被推到了“安徽大哥”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坐上“省会”位置的那天起,合肥就成为了一个压力巨大的“胖子。”

论民众呼声,它不如商业更发达的芜湖;论历史文化,它不如成就安徽省名的安庆、古徽州;论航运交通,它不及长江沿线的安庆、芜湖以及淮河沿线的蚌埠;更遑论还有一个被戏称为“徽京”的邻居南京时刻被人提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种争议中,偶然上位的合肥只能扛起“省会”的重任勇往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小县城摇身一变“省会”

合肥,自古就有一个长江梦。触不到的黄金水道,让它在水运时代偏居一隅。

反观号称“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凭借航道之利在军事和经济上都举足轻重;而它的另一“劲敌”芜湖也同样凭借着水道,成了近代安徽唯一的通商口岸,并跃居中国四大米市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铁路时代,在晚清到民国时期,所有重要的铁路干线几乎完美地绕开了这个“在皖之中”,而“无问南北”的小镇蚌埠,却因一条津铺铁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水陆交通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然如此,历史的潮流却偏偏眷顾了合肥,让它成为了安徽省的省会,可惜迎面而来的却不是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改变困局,合肥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发展工业。

从安徽淮委模型工厂、安徽第一棉纺厂开始;到乘着国家号召沿海企业内迁和“一五”计划实施的东风,在上海引入的50多家工厂企业;再到后来的无线电一厂、广播器材厂自行车厂、模具厂、仪表厂、轴承厂精密铸造厂、变压器厂等.......合肥最早的工业发展基础由此奠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一个省会城市的雏形也逐渐显现。

工厂如雨后竹笋般在合肥兴起,小小的合肥城区开始向外延伸。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向北、向西南三翼伸展,再将田园楔入市区,道路分别呈井字形、环形和放射形,形成了“风扇形”的城市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城中的各种公共设施也随之完善。

此外,还兴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比如江淮大戏院、安徽省图书馆主楼、安徽省博物馆、光明电影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县城变成“特大县城”,合肥在等待一个机会........

03

“最牛风投”合肥

合肥,被戏称为“中国最牛风投城市”,它喜欢all in,几乎回回破釜沉舟,却往往小输而大赢。

合肥近些年的重点投资项目,动辄百亿甚至千亿。而要说起合肥最早、且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投资,当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及中苏交恶的背景下,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迫外迁,恰逢饥荒年月,接连询问了几个地方却都遭到闭门羹,而自身也困难重重但求贤若渴的合肥则向它敞开了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个世纪以来,合肥市乃至安徽省节衣缩食,给钱、给地、给政策,甘愿倾尽资源支持中国科大发展。”前合肥市长凌云曾用“倾城之恋”来形容合肥对中科大的“满满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这种倾尽全力的态度,使得合肥有了让自己羽翼渐丰的资本。

1978年,中科大恢复为全国重点大学,并首创少年班。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合肥分院,合肥也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外的又一重要科研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此后,包括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第一台核聚变研究装置、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超环”等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先后落地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成了声名远扬的“科技之城”,而逆转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合肥还是下定决心,以当时安徽有史以来最大的、总投资达175亿的资金规模,留下了如今蓬勃发展的京东方,据说还为此停止了正在修建的地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京东方六代线量产之后,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封锁,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而在带着京东方打赢“显示屏”之战后,2016年,合肥投入巨资进军芯片产业,主导成立了当时国内唯二的DRAM内存芯片生产商——长鑫,从全球三大DRAM厂疯狂挖人,研制出了国产内存,后来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外国厂商在中国内存产业的长期垄断,改变了中国缺“芯”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及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在“全国新能源之都”的争夺中,合肥前期的成绩不算最亮眼的,但它跑在最前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早已蜕变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被誉为“合肥模式”的发展模式也成了诸多城市研究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用科技改变了命运。

从五条土马路到五条地铁线;从全国省会垫底到全国GDP21名;从开府时的不到五万人口到今天的800万常住;从被举国嘲讽的新京方到蔚来;阖城上下孤注一掷地的“合肥模式”还在继续......

2006年时,新华社一篇《新疆告别“吃鱼难”》的新闻稿,在互联网上引起小小热议。那年新疆的水产产量不到八万吨。

新疆虽然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但其中有近一半是黄沙莽莽的沙漠和戈壁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说起“新疆特产”,就只能想到鲜美的羊肉、甜甜的葡萄干、亦或雪白的新疆棉?其实,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新疆的鱼早已异军突击,成为“新疆特产”里公认的“硬品牌”。

这些年许多出国旅游的朋友,都开始感受到新疆渔业的强大:在号称“欧洲水产大国”的芬兰、荷兰等国,新疆产的鲈鱼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新疆的鱼子酱也在欧洲抢滩登陆,这让许多人吃惊不已。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们之所以吃惊,就是因为对新疆存在巨大的误解:新疆只有草原戈壁沙漠。

虽然新疆境内大多数地区降水不多,但伊犁河谷地带,年降雨量却在300到500毫米,这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新疆辽阔的水域。

在就地形来说,新疆是“三山夹两盆”,即自北向南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座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无论沙漠还是草原,都只是这“三山夹两盆”地貌里的一部分而以。

单是新疆境内一座座高耸的雪山,就足以提供优质的水源。而且新疆境内最高点戈里峰与最低点艾丁湖,落差也高达8766米,极易形成湖泊。

所以,在看似“缺水”的新疆,却有着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新疆流量最大的伊犁河。另外在新疆境内,还有着9700平方公里的湖泊,比如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艾比湖等景点,今天已是网红打卡的首选地。

在新疆的水域里,还有着500多种饵料生物,足以给鱼类提供足够的食材。

在整个新疆,水域面积高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位。

倘若“鱼儿游进新疆的水里”,那不止住得开,更是吃得好。

博斯腾湖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水草丰美,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在古代,博斯腾湖就是新疆地区著名的绿洲,《隋书》就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

到了今天,博斯腾湖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每年的淡水鱼捕捞量在5000吨左右;同时它还是我国重要的芦苇产地。

类似于博斯腾湖这样的绿洲湿地,新疆地区拥有很多,为鱼类生存提供良好环境。

如今新疆博斯腾湖产的池沼公鱼,占到了如今日本池沼公鱼市场的七成以上。不夸张的说,今天哪怕一个中国人离国千万里,他依然很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吃到中国新疆的鱼。

2020年时,新疆的水产产值,早已突破了27亿。虽然放在全国范围内,排名还是靠后,但放在西北五省,却是响当当的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本世纪初还“吃鱼难”的新疆,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

但新疆都是内陆湖泊,由于较为封闭的环境,鱼类最初是如何出现在湖中的,就成了一个难以理解的谜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内陆湖泊和湿地中的鱼类来源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鱼类当然不会凭空出现,在内陆湖水中,最初的鱼苗出现有以下几种可能。

“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

由于鱼籽周围有一层特殊的保护膜,所以鱼籽能够在很多环境中被保存下来,延续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直到周围的环境温度变得适宜生长,鱼籽就会破膜而出。

几千年前新疆地区还没那么干旱,有很多鱼类生存。尽管后来环境变迁,但曾经生活过的鱼类早已留下鱼卵。在黄沙里掩埋千年后,鱼卵被雪山融水带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并孵化,为后来形成的新疆内陆湖泊、绿洲以及湿地提供鱼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介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类似于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蒲公英种子能够依靠大风和动物附着的方式,让风和动物成为自己的双腿,走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受精的鱼籽也有可能被喝水的鸟类叼走,趁着候鸟的迁徙,来到遥远的内陆湖,在温度适宜的时候,鱼卵长成鱼苗,开始一段新的生命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鱼”

小时候听老人提起天上“下鱼”或“飞鱼”,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过仔细想来这种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

当龙卷风来临,经过大海或者湖泊的时候会形成“水龙卷”,水龙卷携带大量的水和鱼来到百米高空,随即进行一场“长途旅行”,直到龙卷风消失,鱼群也就有可能从天而降,落入到一些人迹罕至的水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也许就是新疆内陆湖中出现最早鱼种的原因,这使得新疆有土著鱼五十多种,而且分为“河流型”“湖泊型”“冷水性”“暖水性”等多种类型,这让新疆成了发展渔业生产的天然宝地,可话虽如此,当年新华社对新疆“吃鱼难”的评价,却也是事实。

新中国之前,新疆的渔业一直极为落后。1949年时新疆的水产产量只有172吨,养殖业更几乎为零。

对于老一辈新疆人来说,吃鱼难确实是事实,以新华社在2006新闻稿里的原话:“许多农牧民几乎一辈子没有吃过鱼”。

所以,虽然新疆的渔业资源好,可这“渔业大省”的身份,确实是从新中国开始。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战乱等历史原因外,交通、建设、技术等因素也都很重要。

就以交通来说,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本身就造成交通不便。

新疆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建设,也桎梏着包括渔业在内的各个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了数十年艰苦建设后,今天的新疆已经是中国拥有民营机场最多的省份,2019年新疆各地市全部连通高速公路。2022年1月10日,随着阿阿铁路通车,新疆的铁路运营也进入了新阶段。

交通的进步,也让水产的运送速度加快,新疆特产的阿勒泰冷水鱼从乌鲁木齐发货,只要十二个小时就能送到全国部分省会城市。新疆的渔业,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速起飞的。

另外改革开放后,新疆在鱼种引进、繁殖、培育各方面,不断取得着突破。

新疆本土的鱼种有五十种,但其实新疆境内现在养殖着一百多种鱼,一多半都是外来引进品种。

就以新疆渔业基地博斯腾湖来说,湖中的鱼种只有两三种土著鱼,其他十几种,多是省外引进繁殖。

地处高寒地区的赛里木湖过去也没有鱼类生存。1998年,赛湖渔业从俄罗斯引进适宜生长在12至16摄氏度水温的高白鲑,改变了赛里木湖长久以来没有鱼类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一次次技术攻关,高白鲑鱼成活率由10%提高到30%。高白鲑属于冷水鱼,适应赛里木湖自然环境,加上湖内自然饵料丰富,高白鲑在这里可以生长至一千克左右,近两年赛里木湖鱼产量逐年提升,稳定在500吨左右。

现如今,不止是黄河长江水系的青鱼、草鱼、鲢鱼、螃蟹、对虾等各品种,都已经在新疆繁殖,新疆的水域,几乎成了全国各鱼种的水族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三文鱼、俄罗斯的冰川鱼等品种,也早已落户新疆。新疆特产的各类名贵鱼种也因此杀出国门,形成了多种响亮品牌。曾经的“吃鱼难”?自然已是历史。

从当年吃不上鱼,到今天异军突起的新疆渔业,“新疆人养鱼吃鱼”的历史,就是新疆高速发展的见证。综合自星球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