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隋朝建立之后,虽然将北周晚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不断衰落的社会经济状况继承了下来,但在逐渐完成统一南北的任务之后,在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纷纷展开了对于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隋朝初期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均田制度,使得原来庞大数量的流民以及地主豪强名下隐匿的依附农,逐渐解放出来成为了国家的合法自耕农,由此使得中央政府加强了对于百姓的控制。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收入有了明显地增长趋势,这为之后隋朝,特别是炀帝时期,进行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另外,隋朝初期推行的均田制度,使得原来南北地区截然不同的土地占有情况走向了统一,这就使得隋朝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基础上也已经实现了统一,这样的统一才是具有坚实基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均田制在现实情况中的执行力虽然备受争议,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种全国统一推行的土地制度,为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均田制基础上,隋朝统治者逐渐出台了并且不断完善的赋税制度,虽然继承了北魏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诸多影子,但是其中也不乏符合隋朝时期现实情况需要的特色之处。比如文帝时期,就曾经将赋税徭役制度一削再削,为的就是减轻广大民众的压力,促进人民发展社会经济的积极性。

《隋书》载:"达于南郭,所费三百余万段。帝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十年五月,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

在中央政府这样柔和的统治政策之下,隋朝在文帝统治时期就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增长力。全国人口的显著增长、垦田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粮仓储备的丰盈等等都凸显了当时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现象。而这些经济繁荣现象面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北地区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以及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人口数量与垦田面积激增,综合国力迅猛提升

隋朝人口数量与垦田面积激增,综合国力迅猛提升

在中国封建历史时期,衡量一个王朝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实力的强弱,而能够凸显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就是人口数量以及垦田面积。因为在那个以小农经济为绝对经济基础的封建时代,农业作为封建王朝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备受统治集团关注的。隋朝建立之后,自然也不会例外,通过在开皇元年隋文帝就发布均田诏令的行为就可以看出。

通过打破原来混乱的土地占有形态,使得更多的民众获得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广大民众来说,还是对于新建立的封建统治政府来说都是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的。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北周末期,由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以及土地兼并现象的突出,因此当时政府真正能给控制的户口数量其实已经非常有限。

《资治通鉴》载:"时民间多妄称老、小以免赋役,山东承北齐之弊政,户口租调。隋主命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皆令析籍,以防容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581年,在隋朝建立的前夕,北周政府等级在册的户口数量实际上只有3599604户,人口估计也就一千多万,但是在隋朝建立之后,特别是在隋朝实现南北地区的统一之后,这种情况就彻底改变了。公元589年,隋朝在完成渡江战役消灭最后一个南方割据政权陈之后,将南方地区的所有户口全部吞并,并且登记在隋朝中央政府的户籍册上。

而到了公元606年,距离统一战争也仅仅只有17年时间,这成为了隋朝人口数量增长的黄金时期。根据统计,当时的全国登记在册户口数量居然高达8907536户,人口直逼5000万,相比较于北周末期翻了两番。另外劳动力的大量增长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垦田面积在公元589年至隋炀帝时期翻了将近三倍,一度达到了55854040顷。这些人口数量的激增以及垦田面积的增加,直接为隋朝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巨大,同时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可观的

隋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巨大,同时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可观的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即便到今天现代社会,在工业化和科技化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依然十分重要,因为其关乎农业生产的顺利与否,关乎着国计民生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更不必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以小农经济为王朝建设基础当中的重要作用了,每当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工程。

秦汉时期对于黄河流域地区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中国的北方地区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中心地带,但是后来由于黄河水患的频频发生,到了东汉时期王景发明了水门之法治理黄河水患,使得黄河水能够灌溉万顷良田,农业生产这才继续得以顺利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被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再加上他们传统的游牧风俗,因此在进行封建化之前,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农业生产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关注和保护。直至北魏时期,随着鲜卑民族的汉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游牧民族农耕化的趋势,因此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才被发掘出来。隋朝建立之后,由于南北地区的统一,农业上也需要做出统一化的管理和保护。

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保证王朝的封建经济基础的稳定,文帝和炀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这种水利建设的修建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是对于隋朝建立之前由于战争原因或者地理原因不断荒废的水利工程进行修复,使其重新恢复其原有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新建了诸多水利工程,比如杨尚希在主政蒲州之时就率领民众引瀵水灌溉,修筑堤坝。卢贲担任怀州刺史之时,就相继修建了利民渠、温润渠。

《隋书》载:"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谥曰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丰硕,为便于粮食转运,在全国修建了多个粮仓

前两个所提到的户口数量的激增、垦田面积的大量增加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得以顺利推行。而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使得每年的农业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这为缓解隋朝之前的粮食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口的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使得更多的人来从事小农生产。

垦田面积的增加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源,使得粮食产量得以硬性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足够的保障,使得每年的农业生产以及粮食产量趋于稳定,甚至是稳中有升。因此,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和保证之下,隋朝时期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隋书》载:"府西连右御卫府,府西抵右掖门街。街西有子罗仓,仓有盐二十万石。子罗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窖别受八千石。窖西至西城西朝堂南第三街,第一御史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隋王朝中央政府依靠每年的赋税征收已经储藏了大量的粮食,但是由于每年也有的地方遭遇水灾、旱灾或者是蝗灾,由此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而中央政府的储备粮由于距离过远,一时间难以送达,就经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因此,隋朝统治者为了转运粮食方面,在全国相继设置了多个粮仓,以备无虞。

当时隋朝修建的主要仓库由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含嘉仓等等,这些粮仓的有归地方政府管理,有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管理,像位于东都洛阳的含嘉仓、陕州的常平仓等。根据史料记载以及相关的考古资料可以发现,即便是位于地方的广通仓的储藏量也在300石以上,由此可见隋朝时期的粮食储备之丰盈,实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价

评价

隋朝的建立不仅仅意味着旧时分裂局面的结束,更意味着在隋朝之后中国封建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从隋朝建立之后,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文化、军事上来说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并且这些进步都是具有承上启下之功用的。

因此,我们在讨论这段历史之时,经常将隋朝与唐朝放在一起,并称为隋唐。并不是因为隋朝的国祚短暂,将其与强大的唐朝合在一起进行分段比较,而是因为隋朝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多种制度,大部分都被唐朝的前中期所继承下来。唐朝的确是在隋朝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代盛世的。

从人口数量、垦田数量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粮仓的储藏量,我们可以看出隋朝是一个极为富庶的国家和时代。这种富庶的程度,即便放在后来鼎盛的唐朝,依然可以相提并论,所以说隋朝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这个新阶段,恰恰是中国社会变革道路上的一个具体体现。

隋朝时期在全国的主要产粮地带设置了多个粮仓,其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救灾之时能够快速对于地方的灾情做出应急性支援,防止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和人员伤亡。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稳定当地的粮食价格,这种具有国家政府强力干预性质的粮仓,对于抑制那些投机倒把的不法商人的不法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不过我们也应当认清楚,隋朝即便再富庶也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剥削政府,因此在国家富庶的同时,依然有众多的劳动人民生活于苦难之中。

参考文献:《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