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深圳大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3次重大科技革命。第1次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为标志的机械化革命,第2次是以电力的可控使用为标志的电气化革命,第3次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信息化革命。我们正迎来第4次科技革命,即基于人工智能、5G和新能源技术智能化革命

一个国家若能很好地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则往往能够乘势而上,迅速发展,反之亦然。英国、美国、日本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不必多说,韩国就因很好地抓住了信息化革命的机遇成为发达国家。阿根廷曾经很发达,但因过于依赖自然资源,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现已退为发展中国家。

在科技革命进程中,一流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诺贝尔奖可作为对科技革命贡献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截至2021年,作为超一流大学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分别有82、42、62人次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一流大学的美国德州奥斯丁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别有9人次和25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准一流的日本名古屋大学和名城大学分别有6人次和3人次获得诺贝尔奖。

2020年下半年,中国一批著名大学进行了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结论都是已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消息发布后引起广泛议论,很多人质疑。这涉及到一流大学的标准问题。

从主流的国际大学排名来看,例如2021年的英国QS排名,中国内地有6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全世界共有几万所大学,能够排在前100名应该算得上一流了,但大家为什么不认可呢?

主要有2个疑问:一是我们的大学对人类科技革命做出了什么重要贡献?二是如果我们有这么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可以认为,一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必要条件是要做出重大科技贡献、促进人类科技革命!

客观上讲,中国一批最好大学的总体实力,特别是一些量化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但科学重大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不多,在开创新的学科方向、推动科技重大进步、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等方面还需要加倍努力。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观的表现有3点。一是我们许多时候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创新文化与精神尚待全面形成,真正追求重大科技创新的不多,特别是能够长期坚持的更少。

二是没有解决真问题,很多研究课题立意不高,原创性不够,也没有针对国家卡脖子技术,不是真正问题导向或目标导向,即使完成,意义和价值也不大。

三是问题没有真解决,研究不够精细、彻底、系统,谋求短平快,打一枪换个地方,没有形成能力、平台、标准、影响和品牌。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营造创新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有担当和历史使命感,要真心热爱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有科技自信,有学术抱负;要推行科学的考评制度,包括代表性成果考评晋升制度,注重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聚焦到底解决了什么科技问题,是否真正推动科技进步,有没有得到国际同行认可,有没有对国家做出实际性贡献。

对每个教师而言,不怕有缺点,就怕没优点,要有杀手锏的贡献;要对部分天才级别的人员少考核甚至免考核,鼓励他们十年磨一剑;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允许科技探索失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按照推动科技革命的要求,布局未来,追求卓越。要发现、提炼一些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布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变革性技术攻关,在若干领域引领学科发展,为人类科技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科学大厦的基础理论100年前已基本建立,现阶段科学发现陷于低谷,只有些验证性机会,如暗物质、黑洞等,近几十年即使是哈佛、MIT这样的顶尖大学也没有重大科学新发现。但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很迅速,一大批重大技术发明获诺贝尔奖,如集成电路、光纤、蓝色LED分别获得2000年、2009年和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此,我们更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一些战略性、全局性、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重要贡献。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2年第13期,原标题为《一流大学与科技革命》,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