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科技日报、环球科学、科研圈、小柯生命等

新型薄膜贴纸能轻松检测亚硝酸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近日,发表于《ACS应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变色薄膜,消费者可将其粘在食物上,通过智能手机拍照,就能轻松分析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POLYSEN薄膜,将由该材料冲压而成的圆片放在肉类样品上15分钟,使薄膜中的单体和盐酸与亚硝酸盐在四步偶氮偶联反应中发生反应,薄膜的黄色色调会随着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而加深。他们创建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用亚硝酸盐处理的肉类以及商店购买的肉类上测试了该薄膜,发现基于POLYSEN薄膜的方法产生的结果与使用传统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相似。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2c09467

人类免疫系统的物理联系图绘制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Nature

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系统地绘制了一个重组库的直接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该库包括了人类白细胞上可检测到的大多数表面蛋白质。

研究人员独立验证并确定了每个新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参数,从而对连接人类免疫细胞的受体线路形成了一个高置信度和定量的观点。通过整合这些相互作用组和表达数据,确定了免疫相互作用的动态趋势,并构建了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从基本原理上预测了细胞的连接。该研究为人类免疫系统的细胞间连接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角,可能为治疗性干预提供机会。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28-x

低成本且工艺简单的碳捕获材料研发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Science Advances

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研究,可利用三聚氰胺、甲醛以及氰尿酸,合成一种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且更节能的多孔碳捕获材料。

研究人员发现,三聚氰胺粉末经甲醛处理后能产生纳米级孔隙,可在一定程度上吸附二氧化碳。而添加二亚乙基三胺与氰尿酸后,不仅可以显著增大孔隙、提升碳捕获效率,还能使该材料被循环使用、降低成本。他们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揭示了DETA吸附二氧化碳的反应机制,以及三聚氰胺与氰尿酸间形成的强氢键如何防止DETA沿孔隙渗出。该材料有望用于制作排气管来捕获二氧化碳。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6849

流动驱动转子可通过DNA自我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Nature Physics

8月4日,发表于《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的一项研究,构建出一种通过DNA自我配置的流动驱动转子,可将电能或盐梯度的能量转化为有用的机械功。

研究人员使用DNA折叠技术,利用互补DNA碱基对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来构建2D和3D纳米物体。通过施加电压等方式形成离子流产生能量,使转子旋转。其旋转方向由转子的手性设定,左旋顺时针旋转,右旋则逆时针旋转。研究人员还展示了这种“纳米涡轮机”承载负荷的能力,他们表示,这一成果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是迄今为止首次在纳米尺度上实现的流量驱动有源转子实验。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2-01689-7

在质子-质子碰撞中观测到三重W玻色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月4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一项工作,研究人员发现了只产生3个W玻色子的事件。

研究人员从LHC第二轮运行产生的200亿次质子-质子碰撞数据中发现,其中有270次碰撞产物为3个W玻色子。LHC第二轮运行期间的碰撞能量为13 TeV,研究团队测量三重W玻色子事件的截面大约为820飞靶,比标准模型的预测稍高。为了验证这是否是统计数据造成的误差,他们需要LHC第三轮运行产生的更多数据。三重W玻色子事件可以让研究人员探索一些特殊的相互作用,而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对标准模型之外的假想粒子很敏感。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9.061803

迄今最快的双量子位门成功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Nature photonics

8月8日,发表于《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的一项研究,使用光镊来捕获两个冷却到几乎绝对零且仅相隔一微米的原子,然后用仅发光10皮秒的特殊激光束操纵原子,成功执行了世界上最快的双量子位门,其运行时间仅为6.5纳秒。

研究人员使用激光束将已冷却至约超低温气相中的两个铷原子用光镊以微米间隔排列,然后用超短激光脉冲照射它们,使困在最小轨道中的两个电子被撞入巨大的里德堡轨道。这些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轨道形状和电子能量的周期性来回交换,周期为6.5纳秒,通过这样的振荡实现了双量子位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2-01047-2

气候变化可使半数以上已知人类传染病加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8月8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敏感的十种气候灾害对每一种已知人类病原体疾病的影响。

研究人员汇总了3213个相关的实例,将286种独有的人类病原体疾病与10种气候灾害联系起来。其中,277种疾病的传播被至少一种气候灾害加剧,仅9种因气候灾害而减弱。也就是说,在人类面临的375种传染病中,有58%因气候灾害而加重。此外,气候灾害导致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有1006个。这些发现揭示了气候灾害导致疾病的独特路径,强调了社会适应的有限能力,并凸显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426-1

能防水的自发电人机界面问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Applied Physics Reviews

8月9日,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Applied Physics Reviews)的一项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软磁弹性传感器阵列的可拉伸、便宜且防水的可穿戴人机界面设备(HMI),可将手指按压产生的机械压力转换为电信号。

该设备包括两个主要组件:第一个组件是将机械运动转换为磁响应的层,第二个组件是由图案化的液态金属线圈组成的磁感应层。研究人员称,由于材料的柔韧性和耐用性,磁弹性传感器阵列可在诸如卷曲、折叠和拉伸等变形下产生稳定的功率。由于这些引人注目的功能,该设备可将人体生物力学活动转化为电信号,用于人体驱动的HMI。

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5.0094289

研究发现冬眠能延缓大棕蝠衰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8月10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一项研究发现,冬眠是大棕蝠超长寿命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采集了20只1~10岁的大棕蝠在夏季活跃期与冬眠期的DNA样本,并通过分析发现相比于夏季活跃期,在冬眠期,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位点的DNA甲基化减少,而这会导致代谢活动降低。此外,冬眠基因与长寿基因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重叠。研究人员利用新方法,发现与同龄的非冬眠动物相比,冬眠可以减少蝙蝠的表观遗传年龄。对于大棕蝠而言,一个冬季的冬眠就可以使它们的表观遗传时钟延长四分之三年。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2.0635

海绵用“打喷嚏”清除体内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Current Biology

8月10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海绵能够通过“打喷嚏”,即分泌粘液并喷出的方式来清除废物,疏通其内部的过滤系统。

研究人员拍摄了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管状海绵和印度太平洋的海绵。他们发现,为疏通内部过滤系统,去除无法利用的物质,海绵的吸水口会缓慢释放包含废物的粘液。这些粘液在海绵表面移动并积聚,有时海绵会收缩并将含有废物的粘液推入水中。不同于人类,海绵“打喷嚏”的过程很慢,一次大概需要半小时。海绵喷出的粘液中含有浓缩的有机物,能够作为周围鱼类等动物的食物。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7.017

新候选药物可对抗多重耐药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ACS Central Science

8月10日,发表于《ACS中央科学》(ACS Central Science)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分子fabimycin在小鼠实验中能抑制耐药菌,治疗小鼠的肺炎和尿道感染。

研究人员改造了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FabI酶抑制剂,获得了一系列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化合物fabimycin对300多个从临床分离的耐药菌菌株(主要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会伤害与其共生的其他细菌。fabimycin能明显降低小鼠体内的耐药菌数量,且在相同剂量下,比已有的抗生素效果更好。该化合物未来或能有效地治疗难治的细菌感染。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entsci.2c00598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