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谏官是个高危职业,出力不讨好,还随时会丢了性命。因为谏官是负责给皇帝提建议的,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

为什么这样说?

皇帝都是爱面子的,谏官是在朝堂上发言的,指出皇帝的过失,会降低皇帝的威信,大臣们谁还尊敬他,皇帝的面子又往哪里搁?

还有,你说出皇帝的失误,史官是要记载下来的,皇帝的脸面一直丢到后世无穷辈,换谁做皇帝都无法容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不容忍就会发怒,匹夫之怒以头抢地,皇帝之怒流血千里,因此,谏官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职业,随时会献出自己的生命,搞不好还会株连家属。

当然,你可以做个尸位素餐的谏官,装聋作哑,也可以做个拍马屁不留痕的高手,以提意见为名夸皇上——您这样辛苦工作,累坏了身体那怎么行,天下黎民绝不答应之类。

但是历史上大多数谏官都是牛脾气,耿直得很,不会变通,信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座右铭。

历史上的谏官,如果遇到好皇帝,虽然不得宠,但也不至于有太大风险。好皇帝都知道,谏官的作用就是避免皇帝独断专行,出现决策失误,避免皇帝翻车或者走弯路。在明君看来,“武死战,文死谏”是社稷之福,君王的幸运。

开明君主对待谏官的态度非常包容,可以用十六字概括:"言之当者,朕有厚赏,言之不当,朕不加罪"。

中国那么多朝代,最虚心纳谏的当属宋朝,宋仁宗是纳谏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宋仁宗想让自己的老师夏竦当枢密使,大臣王拱辰却对皇帝说此举不妥:“你的老师没什么政绩,你给他安排着这么高的官职,大家难免不服气,升迁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能力和成绩。”——“竦经略西师,无功称而归。今置诸二府,何以厉世?”

宋仁宗听了心里不悦,国家是朕的,朕让老师当官的自由都没有,这皇帝还当个什么劲?这么想着,心里便很不爽,不想搭理王拱辰,起身便走。

王拱辰不依不饶:皇上不能走,今儿个咱们非把话说清楚不可。

眼看宋仁宗就要溜出朝堂,他上前一把拽住了皇上的衣襟。皇上哭笑不得,只得说:“行行行,你说得对,我不提拔他了。”——“帝未省,遽起,拱辰前引裾,乃纳其说,竦遂罢”。

但是皇帝也是人,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像唐太宗这样开明的君主,面对在朝堂上屡屡让自己难堪的魏征,也产生了“迟早杀了这个乡巴佬”的强烈念头。幸亏他本人善于克制,还遇到一个宽容大度的长孙皇后,魏征才得以善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历史上大多数君王可没有唐太宗和宋仁宗样的气度,他们大多都心胸狭隘,对谏官深恶痛绝。

比如楚庄王就是一个非常任性,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君王。他极为坦率地说:“老子就是不喜欢大臣说不好听的话,谁要这样做的话,给我小心脑袋。”——"寡人恶为人臣谏其君","有谏即死无赦"。

据说曾经有数百大臣,因为进谏而被砍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真像楚庄王是这样的直率真小人也好,人家有言在先了,谁怕死的不说话就是。怕就怕有些君主既要当婊子,还想立牌坊;既想独断专行,还想落个开明君主的好名声。这就会给人造成一个胸襟开阔虚怀若谷的假象,引蛇出洞,让大臣毫无顾虑给皇帝提意见。

这样的君王,大度是装出来的。

这样的君主所谓的气度,所谓的虚心纳谏,都是在演戏。

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表面上非常开心,其实比杀了他一样难受。受到批评之后,他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揪你的小辫子。

他的报复,往往还冠冕堂皇,名正言顺,让你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轻则丢官,重则丢掉脑袋。

今天要说的周衡,就因为直谏,而栽在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脾气很差,这样的人,度量通常不大。

如果说唐太宗的肚里能撑船,朱元璋的肚里只能走独轮车。然而朱元璋也有正常的考虑,也想落得个好名声。所以给朱元璋当谏官,才是拿着刺刀剃头,悬崖上走钢丝——非常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脾气不好,大臣们整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被剥皮楦草。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别说公开指出皇帝错误,哪怕就是背地里跟朋友在一起喝酒议论几句朝政,也会被人揭发,落得个抄家灭族的罪名。

所幸,在满朝臣子明哲保身、噤若寒蝉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另类大臣周衡。

周衡,字士平,号养浩,元末明初无锡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天资聪颖,三岁就能背诵诗词,七岁就能做文章,是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

洪武十三年(1380),经过十年寒窗的周衡参加京师会试一鸣惊人,金榜题名。

周衡才思敏捷、满腹经纶,明太祖朱元璋看了他的答卷后拍案叫绝,将他安排到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让他担任右正言。所谓右正言是个官职,是中书省(又称“右省”)的一名办事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书省是朝廷办事机构,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该机构还设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官职。

右散骑常侍是皇帝侍从,负责皇帝出行;中书舍人是为皇帝负责起草文件和草诏书的;起居舍人是负责记录皇帝工作和生活的。

右谏议大夫和右正言就是高风险职业——谏官,负责给皇帝和大臣提意见的。比如官员任用不得当,官员有违纪违法行为,对皇帝政策方针提建议等。

如果用三句话概括谏官的工作性质,那就是:

一、说别人不能说的话

二、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三、说有很大几率掉脑袋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出其他官员的过失,虽然得罪人,但是风险还不是特别大;给皇帝提建议,则纯粹是摸老虎屁股,弄不好就会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让你想象不到的是,如此高风险的官职,只是个七品,跟县太爷级别相当。

朱元璋为了将天下治理好,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显得自己比较民主,朱元璋把周衡这个正直的小哥哥留在了自己身边,他授予了右正言的官职。

其实选择谁担任这个官职,是大有讲究的。

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一定是一根筋,直肠子,不能见风使舵,阿谀逢迎,不然即使皇帝有过失,同僚有过错他也不敢说,那样的话国家就遭殃了。

比如南宋初年,有个叫万俟卨的右正言,在宋高宗要剥夺岳飞兵权,将岳飞以谋反之名逮捕的时候,就不敢坚持原则,不能仗义执言。反而跟秦桧同流合污,诬陷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飞父子和张宪等被害,大宋自毁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右正言,朝廷养着他何用?

因此朱元璋在选拔右正言的时候多了个心眼,他在念文件的时候,故意读错了两个字,看看几个候选者如何反应。

结果几个候选人,都装着没有听见,唯独周衡指了出来:“皇上,您刚才读文件的时候读错了两个地方。”

周衡这样做确实需要勇气,别说古人,就是今人也要为尊者讳。名人写文章,或者领导讲话,如果出现了语法错误,或者有错别字;我们不但不能说错了,还要论证说这叫妙笔生花,神级修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一看周衡这小子是死心眼,当即乐了,就他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周衡当了右正言之后,果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每当上朝时,周衡都会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根本不在乎会不会得罪同僚和皇帝,畅所欲言。

他虽然还算不上士大夫,但是也有士大夫的情怀,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朱元璋就是自己的知己者。为了报答君王知遇之恩,周衡早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

不过让周衡没有想到的是,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周衡上任之初,和朱元璋的君臣关系是和谐的。

比如周衡说:“中原连年战乱不止,百姓苦不堪言,几乎家家都有人死于战乱,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在此情况下,皇上应该减轻农民负担,减免税赋,这样有利于百姓渡过难关,恢复生产”。

朱元璋一听,连连点头:“你说得对极了,就按照你说的办,减免战乱最严重的江南地区三年税赋,减免黄河以北各省税赋两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个大臣如此有见地,朱元璋连连称赞,说他是“朕的萧何”。

可是没多久,君臣关系就恶化了,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让朱元璋对周衡动了杀机,这是为何?

据《西神丛语》记载,朱元璋决定减免全国百姓三年税赋之后,受到了全国百姓的热烈欢迎。大家都纷纷赞扬着朱元璋是个贤明的君主,比元朝皇帝好多了,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百姓更是对朱皇帝感激涕零,编写出了一首首民歌歌颂朱元璋。

有如此爱民的皇帝,大家真是三生有幸啊。全国的大臣更是对朱元璋的这个英明决定举双手欢迎,如此看来,大明经济繁荣指日可待,朱元璋注定会成为一代圣君。然而百姓的高兴劲还没有过来,朱元璋在第二年又恢复了各地税赋的征收。

这样一来,百姓们怨声载道,又编了一首首民歌表达自己的不满。

其中一首民歌是这样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打出了个朱皇帝,百姓咽菜又吃糠”。

周衡听了民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家之后辗转反侧,觉得自己有义务向皇上反映百姓的心声,让皇帝及时纠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日早朝,周衡勇敢地站了出来,滔滔不绝向朱元璋陈述自己的观点。

周衡认为:“人不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做出了决定,就一定要做到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这样就会失信于民。”

“以后无论皇上说什么话,谁还会相信?”

其实朱元璋也有自己的难处,自己有那么多儿子封王讨赏,官员需要俸禄,将士需要抚恤需要军饷需要吃饭,这些都需要钱。

说白了,当官的就是要老百姓养活的,老百姓不交公粮的话,国家就会垮掉。官员可以勒紧腰带,边关将士怎么办?尤其是北方,元朝余孽还在作乱,总不能让将士们饿肚子保卫边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面对满朝文武,朱元璋的苦衷也没有说出来。

最终,迫于压力,朱元璋只好做出妥协,暂时取消了百姓的税赋。经过这件事情过后,朱元璋对周衡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觉得这个言官就是来添乱的。

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在朝臣面前丢了面子,今后还有谁看得起他?会不会效仿这个二杆子都来给我嗡嗡嗡嗡提意见,那谁受得了!

如此一想,他对周衡态度大变,每次上朝时,朱元璋看见周衡都如芒刺在背,恨不得他第二天不再出现。

尽管如此,他不能马上报复,那样会让大臣说自己太没有气度,有损自己善于纳谏的正面形象。

智慧超群的朱元璋一直在不动声色寻找机会,来除掉周衡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很快机会就来了,周衡延期归朝了。

在此之前,周衡的家里突然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需要回家处理。事情不大也不小,周衡认为来去六天足够了,因此,周衡便向朱元璋请了六天的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周衡要请假的消息后,朱元璋心花怒放,心里说哪怕你请六十年我也准假,耳根子终于可以清净几天了。于是,朱元璋不假思索就批准了周衡的请求。

六天假期过去了,周衡并没有回朝。原来在回来的路上,周衡乘坐的小船遇到风浪,渡船倾覆,船主遇难,周衡死里逃生,又搭乘了一艘渡船赶紧往回赶。

如此一来,就延期回朝一天。朱元璋一看欣喜若狂,真是天助我也,让我除掉周衡。

他得意洋洋地说:“周衡,你要朕讲信誉,你却迟到一天,该作何解释?难道规矩是给朕定的,你可以不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衡一听,也没有解释,从朱元璋阴沉的脸,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面不改色地说:“臣失信于君,无话可说,任凭国法处置。”

大臣们都为周衡捏着一把汗,但是谁也不敢为他求情。

大家本以为周衡这种事不算大事,这是不可预测的不可抗力,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人家周衡还克服困难排除万难千辛万苦地赶紧归队,属实已经不容易了,朱元璋不给他表彰,大不了将他降级,最坏的结果也是削职为民。

只听到朱元璋冷笑着说:“来呀,将这个欺君的周衡拖出去斩了!”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大臣们个个浑身发抖。从那之后,谁也不敢向周衡那样直言进谏,挑战皇上权威了,毕竟吃饭的家伙只有一个,为了国家大事,丢了自家性命,真犯不上。

贤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唐太宗、宋仁宗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