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共胜负已见分晓。国民党开始做准备东渡台湾的准备。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大知识分子开始成为国府争取的对象,蒋介石派蒋经国、傅斯年和陈西屏开始实施“平津学人抢救运动”。

忽喇喇似大厦倾

忽喇喇似大厦倾

傅斯年作为“抢救平津学人运动”中的核心人物,他是极力劝说这些知识分子东渡台湾或是海外。但是学人们考虑问题普遍不是政治思维,他们就是一群纯粹的读书人。不会从“左”和“右”考虑问题。他们只认的学术和学问。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无论谁来,我只管教我的书,即使形势不允,我可以钻到故纸堆中只做研究,这是知识分子群体普遍的心态。对胡适的“面包与自由”和傅斯年的“”听进去的毕竟只是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斯年和胡适

傅斯年在学界有着崇高的威望,作为史语所的所长,他的威望在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之上,在学界有着极深也极广的人脉,傅斯年对这些知识分子的离开是把握的,比如史语所同仁、陈寅恪、曾昭燏等,傅斯年派去了一架架飞机,来到南京时,却是空荡荡的机舱,傅斯年望眼欲穿,但他也明白,形势比人强。

还有一个原因,傅斯年在学界强悍的个性,也让多数学人与他保持着距离,即使陈寅恪,傅斯年在唐筼的信中,也有“傅君甚是无理”的描述。源于傅斯年秉承中研院院士的章程,这点见仁见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骨于田横之岛的傅斯年

但是,胡适走了,陈寅恪走了,梅贻琦走了。西南联大的钟声还在耳边萦绕,经历了南渡北归的知识分子们,转眼间,已各奔西东。

走与不走两徘徊

走与不走两徘徊

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南下时,让他一定要带上双目失明的陈寅恪。

但选择南下的陈寅恪,在中国会出现南北朝的设想破灭后,又选择去了已经最南端的广州,他在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邀请下,开始在岭南大学执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和助手黄宣女士

在这里,陈氏依然没有停止思考。随着后来学术的开放,后人根据陈氏的书信,也逐渐拼凑出陈氏的心理轨迹:

当时在广州的陈寅恪,已经担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依然给陈寅恪开具了“赴台介绍信”,但陈氏还是没有选择去往台湾。

陈寅恪也没有去香港,即使在给香港冯平山图书馆馆长的信中,“弟到万不得已之时,将去香港暂避”。但这个“不到万不得已”的时机似乎也没有到来。即使陈夫人甚是坚决,已经去往香港,但又被他劝了回来。他在1949后的交代中也说明了不去香港的原因,“殖民地的生活是他平生所鄙视的,所以他也不去香港”。

从此,陈家在岭南一呆,就是20年,直至陈寅恪1969年在广州去世。

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生负气成今日

选在留在大陆的陈寅恪,开始在岭南大学执教,直到广州解放。后来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被撤销,开始并入中山大学。

随后,作为学界重人的陈寅恪,拒绝了郭沫若的北上邀请。他在给《科学院的答复中》要“毛刘二公,开具一张允许他的研究所不尊马列的证明”,来继续高举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中国的知识界开始了“批判胡适思想”运动,曾经和徐志摩游玩时,当众亲吻胡适的郭沫若,第一个磨刀霍霍杀向胡适。批判胡适的人中,今天来看全是清一色的大知识分子。但是陈寅恪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批判胡适,陈门弟子也与老师持同样的态度,周炳琳、 周鲠生、 张奚若、 潘光旦、 罗隆基、 钱端升、吴晗、钱钟书、周作人、陈衡哲夫妇也都对批判胡适保持了沉默。我们在后来的文字中,没有发现他们批判胡适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是书生——周一良

1958年,是陈寅恪度过的一个最艰难的年头,这一年,陈门弟子反水,开始批判自己的老师。其中有两位弟子最为著名,一个是周一良,一个是金应熙,这两位陈门弟子,也是最有希望继承老师衣钵的学生,对老师杀伐最狠,以致陈寅恪把他们在陈门弟子中除名。

西湖不容陈氏骨

西湖不容陈氏骨

陈氏在随后的岁月中是比较孤独和苦闷的,但是他们也知道,陈寅恪在学术上是无论如何也批不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10月7日,在那个非凡的年代,已经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广州去世,享年79岁,我们不知道陈寅恪去世前是如何思考的,他只是不停地流泪。。。

归葬杭州湖山陈氏墓园,陪伴父母陈三立、俞明诗墓旁,是陈氏恪字辈后人的一生的信念,但是西湖不容陈氏骨,在陈寅恪死后第34个年头后,被杭州拒绝的陈寅恪遗骨决定葬在江西庐山陈氏父亲陈三立的松门别墅,作为文化贵族的义宁陈氏也算叶落归根。

图片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交流和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