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都有“

中国在基建领域,确实成绩斐然:

2005~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新增7万多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2.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铁路里程为12万公里,世界排名第二。虽然中国铁路总里程与美国差距很大,但是中国高铁占优势。

目前世界上所有高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建造。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高的5座桥梁全在中国。在已建成或在建的最高桥梁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外国桥梁只占5座,中国则“霸占”了15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心的网友们发现,中国总是喜欢在出现危机时大兴基建。

有人说,之所以这样是为了以工代赈的,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

以工代赈是经济危机时期保障民生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说经济危机时启动基建就是为了以工代赈,只触及到大兴基建的皮毛。

想弄明白其中的原理,我们不妨回到一个最简单的公式:

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居民购买力减弱,首先是消费萎缩了;因为国外也在闹经济危机,购买力同样也在减弱,所以中国的商品出口遇到困难,净出口也会锐减。

换言之,遇到经济危机,构成经济增长的消费和出口,都出现了萎缩,唯一能拯救经济的,就只有投资了。

投资包含了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大部分企业因为市场萎缩,生产也只能随之收缩,也就不可能增加设备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能拉动GDP的,就只有基建和房地产了。

房地产虽然能拉动GDP,但如果没有基建作为作为支撑,房地产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个道理容易理解,比如你把房子改在一个人迹罕至,没有交通连接的地方,这样的房产价值几乎=0,所以需要以基建为依托。

也就是说,

说到这里,需要再补充一点:如果关注政府政策,会发现这次新冠疫情,政府出台很多拯救经济的措施,比如各地发放消费券,这是在刺激消费上做文章;比如提供给出口企业更优惠的退税政策,这也是在鼓励出口,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着上面说的GDP构成公式做文章。

下面我们来接着聊,启动基建能起到什么效果。

说简单点,就拿修一个机场为例,首先你需要采购物资,这就能拉动生产这些物资的企业生产、投资;其次你建机场需要设计、施工、监理,由他们又衍生出物流、后勤、财务、审计等等

接着需要讲的,就是所有人都会很关心的问题,投资需要钱,钱从哪儿来?——政府要搞基建,钱需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得来,也就是向购买政府债的金主借钱。

说搞基建是乾坤大挪移,向未来借钱,玄机就在政府债上。

比如政府发了一笔总额1万亿的10年期国债,支付每年3.5%的利息。

虽然这个收益率对很多没有投资能力的金主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按照经济学者的测算,中国过去20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7.2%左右,全世界过去20年的资金回报率为10%左右。

这就意味着,政府发了10年期的债券,向10年后借1万亿,虽然每年需要支付3.5%的利息,但10年后再还这笔钱,是很划算的。

即使不考虑通胀和资金回报率的因素,因为当下处于经济危机,所有物资的价格都处在低点,这个时候采购物资搞建设,成本会比经济繁荣时要低得多,这样你现在花1万亿搞出来的基建,要比你在经济繁荣时期花1万亿搞出来的要多得多。

经济危机时搞基建,能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力量,其实也容易理解:比如你建设了机场,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便捷地来到你这里;你这里通了高铁、铁路、高速公路,人流、物流不仅会更加便捷,成本也会下降;你这里建了深水港、国际货轮可以停靠,那进出口企业肯定更愿意向你这里聚集;你这里修了水电站,电力价格下降,那企业来投资用电成本更低了……

注意,上面这段有个非常关键的表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在经济危机时候搞的基建,危机过去之后没法参加到经济活动中,就没法变成经济发展要素,经济发展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不仅是政府没有税收还不起债的问题,而且还影响对当地民生、新的经济设施投入的,很可能会陷入负债累累、经济不行、人员大量外流的死循环,成为鬼城、空城,收缩型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独山县花400亿搞古风博物馆、水司楼、体育馆的新闻很火,很多人跟着起哄,以为他们的问题出在经济形势不好还大手笔投资上,其实不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投资是对的,他们的问题,出在投资的东西,基本不太可能转化为生产要素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敢借钱能花钱固然是本事,能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