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位大作家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大作家的作品,不仅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让人的心灵找到归宿,灵魂有所寄托。因此,大作家的离世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悲痛、惋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每一位大作家的离去都会引起极大的轰动,会有许多作家同行和各界人士前去相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路遥、陈忠实等等。即使是成就小一些的作家,当地文坛一般也会主持举办追悼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王小波却是个例外。他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加乔伊斯,文学成就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比肩之人。但在他去世之后,文坛却无一人相送。这并非因为王小波死后才成名,相反,王小波生前就有了很大的名气。只是,文坛从未接纳过王小波。

欲知详情,且看下文分解。

一、王小波因心脏病发作而痛苦撞墙、咬墙后死亡,悲剧本可以避免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年仅44岁。

对于每一位作家来说,44岁是创作的黄金时代。陈忠实就是在这个年纪下定决心要创作出一部“垫棺之作”,并最终在50岁前完成了名作《白鹿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王小波的离世令人感到格外惋惜。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王小波成为职业作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就留下了这么多经典之作,如果不那么早离世,以他的才华肯定能够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事实上,王小波虽然是因病离世,但他的离去却并不是无法避免的。根据遗体报告,王小波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死于心力衰竭。据推测,当晚王小波很可能产生了血栓,心肌梗死加重心力衰竭,最终不幸死亡。

从发病到最终离世,王小波在独自在房间里苦苦挣扎了数个小时之久。当警务人员第二天来到王小波家时,只见王小波头抵着墙壁,额头上留有石灰和撞痕,显然是离世前因忍受不了痛苦而疯狂撞墙。

再看墙壁,上面留有牙印,而王小波的牙缝间则还遗留着白灰……可想而知,王小波离世之前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如果有人能早点帮助王小波,那么他是不用承受这样的痛苦,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小波痛苦挣扎之时,曾发出几声喊叫。当时,邻居听到了王小波的声音,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对。但邻居却因为害怕惹事,没敢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没有报警。直到第二天早上,邻居才报警,但这时已经太晚了。

如果当时妻子李银河在王小波身边,也可以避免发生不幸。但李银河在1996年10月份的时候,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剑桥大学。王小波是自由作家,本来可以跟李银河一起去英国。但他考虑到兄弟姐妹都不在,自己走后没人照顾母亲,便留了下来。

李银河出国之后,王小波为了方便照顾母亲,搬去了和母亲一起住。但去世那天,王小波恰好没住在母亲那边,而是住在郊外自己的房子里。这才导致身边没有一个人,最终造成不幸。

最为重要的是,王小波患有如此严重的心脏病,但身边却没一个人知道。直到他因病去世之后,大家才会想起王小波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平时脸色也很差。而在此之前,大家都因他一米八四的大高个儿而忽略了他的病态,以为像他这样的大汉绝不会存在健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王小波本人知道自己有心脏方面的病,并且在《白银时代》中具体描写过相关感受。在写“我的舅舅”时,王小波直接提到舅舅患有心脏病,并且多次写到“胸闷”,如:

舅舅很难受,他觉得胸闷气短……如果亲热得太久,舅舅就会很有君子风度地说:我觉得有点胸闷……后来他觉得胸闷气短,支持不住了。

就在去世不久之前,王小波还曾对一位朋友说,他得了一个很麻烦的病,可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朋友还以为王小波在开玩笑,结果没过多久,王小波就真的走了。

二、许多人为王小波送别,唯独少了文坛中人,暴露出王小波生前在文坛没有地位

王小波去世之后,李银河匆匆从英国赶了回来。他们相濡以沫生活了20年,有着非常深的感情。王小波曾给李银河写过许多如诗般的情书,如:

你好哇李银河……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爱把我们平淡的日子变成节日,把我们黯淡的生活照亮了,使它的颜色变得鲜明,使它的味道从一杯清淡的果汁变成浓烈的美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悼会上,李银河悲痛难忍地伏在王小波的遗体旁,不断地呼喊道:小波,你怎么不说话?许久过后,李银河朗读了一段《绿毛水怪》中的话,正是这部小说让她见识到了王小波的才华。后来,李银河说:

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就如小波的生命,盛开了,经历短暂的美好之后,溘然而逝。但是,樱花至少曾灿烂地盛开过,小波的生命也曾像樱花一样盛开过,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留下了最美的身影。

正如李银河所说,王小波虽然专业创作的时间很短,但他却如花一般在有限的时间里盛放,凭借自己的才华打动了无数读者。许多读者都意识到,王小波这位浪漫的行吟诗人、伟大的思想者在《时代三部曲》显示出来的才华和深度,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收获。他在创作的黄金时代离开人世,是文坛的重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追悼会那天,除了亲友之外,还有数百名素不相识的吊唁者前来为王小波送行。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有报社编辑、社会学学者、历史学者和哲学学者等等。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普通读者,不远千里赶来参加追悼会。有一位广州的读者,为了见王小波最后一面,专程坐火车从广州赶到了北京,令人动容。

更多的人,则通过文字寄托自己的哀思。王小波生前在《南方周末》杂志开过专栏,读者们得知王小波离世的噩耗后,纷纷给杂志社写信,为再也不能读到王小波的新文章而感到悲伤、遗憾。也有读者在互联网上制作了网页,花费许多精力全文输入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著名作品。

世上有才华、有智慧的人本来就不多,忽然就少了一个,这样的损失实在令人悲痛!有位导演遗憾地说道:为什么中国文坛需要什么,上帝就带走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些奇怪的是,王小波的追悼会上却没有一个作协的人、没有一个小说家。要知道,王小波生前首先将自己视为小说家,最为重视的是小说作品。按说应当有很多作家同行会为他来送行,比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路遥、陈忠实等大作家离世,都在文坛造成了大地震,诸多作家前来相送。王小波的追悼会没有同行的身影,实在是令人遗憾。

而这也暴露出了王小波生前在文坛的地位,那就是根本没有地位。他的作品没有进入主流文学圈的视野,本人也不是作协的人,虽说干的是文坛中人干的事情,作品也远比许多同行优秀,但终究不被那个圈子的人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黄金时代》因描写的内容惹争议,在王小波生前不受文坛认可,但终究被发现价值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重要的小说作品,从1982年开始写,直到1992年才最终完稿,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历史也证明《黄金时代》是一部拥有极大价值的作品,可以从非常多的方面进行解读,如人生的选择、爱情与性、自由与反叛、生命的存在以及个性的寻求等等。

但这部在如今备受推崇的作品,在王小波生前却未受到文坛的认可,甚至差点因描写的内容尺度太大而没能出版。当时,《白鹿原》和《废都》都遇到过删节出版的问题,但《黄金时代》的出版历程比它们还坎坷,拖到1994年才面世。

《黄金时代》讲述的是男主人公王二和女主人公陈清扬之间发生的故事。王二是个知青,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看似无赖,实则真诚坦率。陈清扬是个已婚的美女医生,因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受到孤立,莫名其妙地背上了“破鞋”的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清扬要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但王二却给出一套理由,倾向于证明陈清扬就是。那次见面又传出了陈清扬和王二在搞破鞋的谣言。于是,陈清扬又去找王二证明他们是清白的。但王二却更希望证明两人的不无辜,结果两个人以伟大友谊的名义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王小波丝毫不回避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描写,容易让人在读的时候有脸红心跳之感。简单来说,就是会让人感觉不正经、带颜色。正是因为这点,《黄金时代》在出版时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出版后也没受到文坛的认可。倒是王小波的杂文,在思想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时至今日,不仅思想界肯定王小波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文化人格,文学界也对他的小说代表作《黄金时代》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逐渐意识到《黄金时代》中虽然存在很多大尺度描写,但它绝对不是一部低俗的“黄”书,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文学作品。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黄金时代》中的清平山便是一个诗意的世界,王二和陈清扬在山上度过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离开那里就要饱受人世间的摧残。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融入进了环境中,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升华出诗意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黄金时代》中的大尺度描写是自然干净的,是诗意、静美、祥和的,代表的是生命的本能。食色性也,想爱跟想吃一样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它们,就会造成生存的障碍。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进行大量大尺度描写,其实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王小波试图通过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唤醒人们被压抑的人性以及独立人格,使人们踏上寻找自然和谐之爱的路途。故事发生的环境是荒诞的,“黄金时代”也具有讽刺意味,但一切又都是现实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确实拥有一个诗意世界和“黄金时代”。

结语:

如今,《黄金时代》已通过自身的巨大描写征服了无数专家和读者,早已不再被视为不健康的读物。白桦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刘心武说:《黄金时代》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

2018年9月,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和中国小说学会联合举办“1978-2018”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黄金时代》以绝对影响力成功入选。遗憾的是,当时王小波已经离世21年了。遗憾的是,文坛没能早点对王小波及《黄金时代》给予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那不是王小波和《黄金时代》的遗憾,而是文坛的遗憾。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黄金时代》便是这个时代的“江河”,不仅在过去产生大的影响,也将影响未来的读者。因为它所描写的时代虽然过去,但对读者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不受制于时代,独立思考,真正拥有想要的生活,获得自由、感受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