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是深刻的国家政治与经济变革。

——贝聿铭

1

1952年,郑州正式变为河南省的省会。

而省会的确立,意味着郑州马上就要开始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有计划性的建设高潮。

而这时候,郑州可以说对于城市建设毫无经验。

因为虽然京广铁路已经通车半个世纪,但是对于郑州来来,从未有计划开展过城市规划和建设。别的城市是城市配套了个火车站,郑州则是火车站配套了个城市,仅此而已。

全市没有高等学校,没有大型工厂区,没有成规模的近代住宅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市医疗只有一个小医院,230张病床,除了大同路有728米的水泥路和18盏电灯,其他都是土路,也根本谈不上绿地和景观。

所以,郑州大规模的建设需要一个老师,指导它把一个县城快速的变成一个省会。

而这个老师,国家为郑州选择了苏联。

而苏联也成为了影响郑州建国后70年城市规划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国家。

2

郑州的老师选择苏联,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因为在那时,整个新中国的老师都是苏联。1951年,中苏结盟,全国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而郑州第一版的落地城市规划,则是这个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画出来的。

不过,一开始,郑州的作业就抄错了。

苏联人指导城市建设,很自然模仿的范例一定是苏联城市,而苏联城市的城市建设文化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广场+放射性道路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935年的莫斯科地图。

大家可以看出来,就是典型上面思想的体现,十五条道路从中心红场向外放射而出,体现了国家的权威管理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郑州第一版的规划,就是这个思想。用当时苏联专家穆欣的话来说,就是——

“把火车站当做郑州的大门,把省政府办公大楼(现在人民会堂)当作城市的客厅,从大门到客厅要修一条特别气派的大路(人民路)作为郑州发展的主轴,并由此向外辐射,形成街坊和公共建筑集群”。

然后,继续以火车站为圆心,人民路为第一轴线,继续修建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第二、第三、第N轴线。如果当时的规划得到全面执行,恐怕不到2000年以后,郑州人就能见到一个扩大版的圆环套圆环的郑州CBD。

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执行,1953年人民路和省政府开建。

但是,人们看着从图纸变为实物的人民路突然发现,东不东,北不北的大路,真是看着别扭。而且路是斜的,让路两旁房子也会变斜,而依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还会更乐于房子正南正北。

于是,这个计划被紧急叫停,而人民路成了郑州为数不多有意倾斜的城市主干道。

3

然后,这一版规划被做出重大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方坚持中心加放射的路网结构,而中方坚决要求横平竖直的棋盘街,争执不下,最后形成了一种妥协。

整个城市以铁路为界分为了三块。

1、旧城以二七广场和火车站为中心形成商业区,这个区域以放射路网为主,不过放射的中心点变成了二七广场,于是就有了现在二七广场密如蛛网的道路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东部以省政府为中心形成东棋盘街区。

3、西部以五大棉纺厂为中心形成西棋盘街区。

实际上你还从紫荆山转盘和医学院转盘,隐约看到苏联人对于这种中心放射城市规划的执念。这也许就是郑州历史上第一次的“东西对进,两翼齐飞”的规划。

中苏在路网设计方面意见迥异,但是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目标,却完全相同。

什么目标——工业,努力的把郑州建设成为整个河南最强大的工业城市为目标。

为此,整个郑州的工业区分为了四块。

第一、把最重要的棉纺织业放在了西区,紧贴陇海铁路的南侧,沿棉纺路一字排开。

第二、把二砂、电缆等重工业放在了城市的西南,沿华山路、秦岭路南北展开。

第三、一些轻工业,如面粉厂等布置在京广铁路北部,沿南阳路展开。

第四、一些仓储,货运等库房,放在了陇海铁路的东段,就是现在的货站街。

就是这5年,奠定了后50年郑州城市的基础和框架,直到2000年前后。

4

四块中,当属中原区五个棉纺厂的布局,抄苏联作业抄的最像。

比如,电厂的布置。从今天来看,郑州当时最大的火电站——三环边的新力热电厂选址是有问题的,因为电厂处于郑州市整体的西北部。而郑州全年西北风占比很大,大风一吹,容易把电厂的粉尘容易把全市污染。

那么是当事人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答案是后者,因为当时主要考虑的就是放在西边能最经济的为五大棉纺厂服务,所以要紧贴着棉纺厂布局。

这仅仅是一个案例,实际上整个中原区的布局都是为了棉纺厂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每个棉纺厂在厂房边直接建有住宅、俱乐部、电影院、旅馆、澡堂、食堂、子弟中学、子弟小学、托儿所等福利设施之外。

五大棉纺厂还共建了很多配套设施。

为了能源,在旁边建立了电厂。

为了染布,在旁边建立了印染厂。

为了生产和维修机器,建立郑纺机、省纺机。

为了工人保健,在旁边建立了纺织医院(今天郑州市中心医院)和工人文化宫(今五一公园)。

为了研究纺织技术,建立纺织工学院(今天中原工学院)

甚至为了解决女工过多的婚育问题,在旁边建设解放军炮兵学院(今防空兵学院)和测绘学院。

你可以认为整个郑州中原区就是一个为棉纺工业做配套的纺织城。

当然,效果也是明显的,50年代末当五大棉纺厂全部开始生产,但是棉纺织收入已经占到了郑州市整个财政的60%,郑州和上海、石家庄、西安并称为新中国四大纺织基地。

实际上这种整体配套,整体布局,整体生产,整体运作,在苏联当时已经是轻车熟路,苏联的恩格斯城、卡麦申、赫尔松等城市都在使用,在苏联文献方面把它们称之为——联合厂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厂区规划方面学的是苏联,建筑方便也完全照搬,实际上你走在中原区棉纺路的老的住宅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感觉,会让你感到很陌生,这就是苏式寒带建筑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建筑设计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四个字在做文章——防寒防雪。

为什么要设计屋顶的烟囱,因为这是给欧洲特有的取暖壁炉使用的。

为什么窗户设计非常之小,因为这也是考虑到冬天尽可能让热气减少散发。

为什么在整个单元出入口设计了一个厚厚的门斗突出墙外,这是避免下大雪把整个建筑的出口封死,人们进出不方便。

为什么设计了坡屋顶,因为要让积雪快点从屋顶自动滑落,避免屋顶承压,同时化雪带走全屋的热量。

实际上在郑州气候下,完全不用这种防寒建筑的plus版本,对于严寒确实有点防御过度。

但是,没办法,当时建筑这些住宅的时候,拿到都是苏联图纸,而苏联住宅建筑是要应对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零下30——40度左右的极寒天气。

6

可以说,郑州在1952年省会搬迁之后的第一轮大规模建设时候,基本上原则就是以“以苏为师”,不但在城市建设方面学习苏联,而且新建了大量具有苏联风格和元素的建筑。

包括 :老河南人民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原路老电信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郑州老铁路客运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体育场、省工人文化宫等。

这些建筑大多数已经被拆毁,成了我们回不去的记忆。

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也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郑州第一轮大规模建设高潮结束。

这一轮的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抄苏联左右为主,有的作业抄对了,比如棉纺区的建立,有的抄错了比如把市中心建成了中心放射状的路网,造成现在市中心的交通始终不顺,另外把大批西区住宅过度防御变成了寒带住宅。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及那段历史。

但是建筑可以拆除,历史不应消亡,所以有了上面这篇文章。

因为从1952年到1960年的岁月对于郑州城市发展确实影响巨大而深远。

之后,从60年代到90年代,郑州城市发展变化不大,都是在三环内的调整和修补(比如四桥一路), 也就是基本上是在原苏联城市图纸范围内做修订,直到公元2000年之前后。

1998年河南省委迎来那位北大毕业的博士代省长。

2001年,燕庄机场拆迁,我们的郑州又迎来了第二位外国老师——日本人黑川纪章。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论文:20世纪50年代苏联影响下的郑州城市建设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