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民族时报」可快速关注

提起云南的基诺族

如果您还停留在

人口少、落后、原始村落等印象中

那您的数据库要更新了

如今的基诺山基诺族乡早已不是昔日那个刀耕火种、刻木记事、树叶通信、缺医少药、路、水、电均不通、以步代车、取火照明的基诺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79年基诺族被确认之后,30多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基诺山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基诺山乡,早已完成了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安居工程、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科技培训及产业开发等建设项目,全乡实现通电、通水、通路,广播电视和农村电话覆盖率达到100%。基诺山乡民族小学教学楼、职工经济适用房、为民服务中心大楼、基诺山乡卫生院住院部和基诺民间体育传承基地等拔地而起。走进基诺山乡,您看到的将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时光飞逝,基诺山乡以崭新靓丽的容姿展现在人们面前,以自强不息的实例来生动诠释中国梦的内涵。近日,记者跟随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一批”采访组,走进基诺山,见证基诺山乡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的飞越之路。

教育让一个民族崛起

“我们基诺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前在基诺山上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更谈不上有什么学校、教师。那时,人们为了把做过的事情和必要的数字记下来,唯一的办法是‘刻木记事’,对青少年的教育,主要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进行,没有专门的教育机关和专门的教育人员,也没有文字和课本。”谈到基诺族以前的教育,基诺乡乡长白兰无限感慨,但是她通过自身求学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的经历,让她意识到教育对一个民族,特别是一个贫困的民族来讲是多么地重要。“我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我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基诺族,来自普通的农村,就是靠从小读书,有了现在的一切。教育让一个民族崛起,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基诺学子像我一样去读书,通过知识去改变命运,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基诺山的命运。”白兰说道。

为了激发基诺族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基诺族人才,乡政府2012年就专门制定出《基诺山乡基诺族学生升考“奖优”办法》,鼓励扶持基诺山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凡是户口在基诺山乡的基诺族学生,小升初、初升高、考取大专、一二三本院校、研究生都会有800元到3000元不等的补助。“这个政策已经连续实施了6年时间,乡政府每年从公务经费中拿出5万元进行奖励,来鼓励学生读书,让基诺学子没有后顾之忧地读书。”白兰告诉记者。

基诺族重视教育的并不只是政府,普通的老百姓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现在在基诺族群众的观念里,甚至形成了在培育学子方面比学赶超的局面。“现在基诺族都很重视教育,不管家庭条件怎么样,都要送孩子去读书。现在都是比谁家孩子在读书,谁在读大学,大家的重视教育意识都在相互影响。”基诺山乡人大副主席张云说。正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坚持“民族要发展,教育是根本”的理念以及基诺族整族对教育的重视,再加上各级政府对基诺山教育的巨大投入,基诺族群众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基诺山乡实现了村村有学校;1987年基诺山乡在西双版纳州率先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通过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验收;1998 年通过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2000年通过“普九”验收;2006年通过省级“普实”验收;2010年通过“两基”国检……

据统计,目前基诺山乡小学和初中的升学率已达到100%,西双版纳州内各级各类学校基诺族在校生共计3957人,在外就读基诺族大学生150余人。全乡80%的社会成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基诺族大学生比例也越来越大。

基诺山乡党政办公室公务员曾铮,曾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回乡就考取了当地的公务员。谈及为什么毕业后回到家乡,曾铮满怀诚恳地回答道:“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立志回到家乡发展了,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我对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亲人朋友感情很深。我本身作为基诺山乡政府各种教育扶持政策的受益者,从小学到大学,享受到了很多优惠政策,各种补贴大大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让我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认真读书,从小家人就教育我要懂得感恩,我想回到家乡为自己的家乡、为基诺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我回馈家乡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我作为一个合格的基诺族人应该做的事情。”

像曾铮这样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人不在少数,据白兰介绍,现在有很多在外边读完书之后又回到家乡的人,他们分布在基诺山的各行各业,有公务员、企业主、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等。“教育让一个民族崛起,也让一个地方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教育能够让基诺族实现中国梦,正是这些人,让基诺山乡的发展有了充足的后劲和活力。”白兰说道。

守住文化根创造致富路

“一个民族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必须有厚重的文化作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没有了根,文化就没有了滋味。”白兰表示。

基诺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充分认识到基诺文化的稀有性和独特性,基诺山乡从厚重的历史传统中挖掘民族文化,文旅结合,将基诺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周边的群众纷纷搭上旅游快车,迈上致富增收的大道。基诺山以前是鲜有人游的山区,但凭着森林覆盖率近90%的优越条件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情,迅速成为乡村旅游的“沃土”。

原巴飘村位于距乡政府4公里的深山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00年的特大暴雨,致使该村所在地出现山体滑坡,全村农户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2004年12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全村56户整村易地搬迁工作。随后,巴飘村充分利用地处景洪城近郊、浓郁的基诺民族风情和优异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基诺农家乐”。“他们用基诺特色的香冬瓜、山螃蟹等纯天然食材作为农家乐的招牌菜,让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使游客充分体验基诺民族文化、雨林环境以及乡村野趣。现在很多人都注重健康养生,节假日的时候很多人会过来体验。”基诺山乡党委副书记谢艳介绍道。

目前,巴飘村有10户“基诺农家乐”。2000年巴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54元,201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94元,巴飘村已经成为景美民富、和谐宜居的典范。

同样典型的还有巴坡村。巴坡村作为传统古村落,深入挖据具有基诺特色的村落建筑文化,将村落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古村落为依托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我们积极与企业方对接,帮助基诺族适龄青年在景区就业,免费让农户在景区内摆设摊点销售工艺品、民族服饰等基诺民族文化产品,现在人均月增收1800余元。”白兰说道。景区的开发建设,还激发了村民承包景区工程项目、自办茶叶加工作坊、经营住宿餐饮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周围村民的就业,村民增收路径进一步得到了拓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我们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文化旅游为基础,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乡村,助推基诺山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张云表示。

基诺族歌手沙车是一个以基诺族文化为基础的创作型歌手,目前已经出了两套专辑,他在外边打拼多年后,毅然回到了家乡,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基诺族的农产品和基诺文化结合起来,带领村寨里的人以茶叶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为主要渠道,脱离贫困,改变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动模式。同时希望通过歌曲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基诺族的故事、历史、文化习俗。“在外边漂泊多年,内心深处总是割舍不了对家乡的依恋,所以我又回到了家乡。现在我开了一个西双版纳沙车农业有限公司,主要做茶叶网售,希望能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正是基诺人民坚持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促使很多像沙车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入到家乡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

此外,基诺山乡还大力挖掘基诺族的民间艺术,收集整理基诺古歌、民族歌舞、民间乐器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现在我们已经搜集了300多首古歌,认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位于巴坡村的中国基诺族博物馆也在建设中,占地面积6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准备今年内开馆。博物馆的建成成为人们了解基诺族的一个窗口,同时也会进一步带动基诺山乡的文化旅游发展。”谢艳介绍道。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蕊

来源:民族时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族时报 民族家园 时代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